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九三二年,中國政府才正式公佈了廢兩改元的法令。

在廢兩改元的願望未得到實現的時期,陳光甫為便利顧客,在上海銀行首倡銀兩與銀元並用,顧客可以用銀兩按八九歸元開戶,也可以用銀元進出。就是同一個顧客同時在上海銀行用銀兩和銀元開戶,銀行也准許。

這種業務的開辦,顧客感到十分便利,而且不必損失洋厘差額和手續費,因而深受歡迎。上海銀行則捨棄了以上兩項收益,而且增加了許多工作量,還必須保有銀兩、銀元兩種準備金。陳光甫不避煩難,以“服務社會”的精神,推行這種業務。

同時,他注意到上海與無錫兩個商業碼頭的不同之處。上海為銀兩碼頭,無錫為銀元碼頭。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收進銀元之後,在上海不容易運用。陳光甫於是決定在無錫設立分行,把上海收進的銀元,轉而投放無錫的工商業,以對物信用的辦法,開辦押款押匯,使上海銀行的業務範圍又獲拓展。

陳光甫舍小利而求大成,既顯出民族實業家的摯誠,也顯出金融企業家的精明。嗣後,兩、元並用的業務,也被其他銀行仿行,一度成為上海金融業的慣例。

為了方便顧客,上海銀行還積極開辦匯兌業務。匯兌方式多種多樣,有票匯、信匯、電話匯款、小額家用匯款等,不拘一格。上海銀行後來在國內各地及香港設有分支機構,這些機構為匯兌業務的開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可以廣泛吸收各地的工商匯款及個人匯款。個人小額匯款,免收匯費,而且即便收款人所在地沒有上海銀行的分支機構,也要透過就近地區的分行、支行或辦事處派人專程送達。上海銀行把匯款視為另一種方式的存款,是一種可以為銀行短期利用、而且不需要付給利息的存款。基於這種實惠,上海銀行的匯兌業務發展很快,三十年代該行在國內的匯款總額度居於全國各家銀行之首。

為適應銀行業務在新形勢下的發展,陳光甫對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內設機構,作出有別於其他銀行的創意安排。

陳光甫非常重視國內外商情資訊及與此相關的政治、經濟、軍事、自然等方面資訊的捕捉與調查。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屬於私營銀行,處於與中外大小銀行、錢莊競爭業務以求生存和發展的地位。陳光甫深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作為一個金融企業家,自己所要了解的“彼”,不僅是各家中外公私銀行,也不僅是華夏風雲,而且是寰球煙雨。為了審時度勢,及時決策,他在上海銀行內設定了國外部,並租用路透社的電傳機。世界各地的商業情況、經濟新聞、市場動態、金融資訊,每天從海外遙遙傳至上海,陳光甫可透過國外部隨時瞭解這些情況。

為加強國外經濟資訊的蒐集與傳報,上海銀行總行特在紐約設立通訊處,派專門人員負責調查瞭解國外的投資技術、市場動態、國際貿易、匯兌收解、政治形勢、金融狀況、產業結構等各種情況,提供總行及時參閱。同時,上海銀行還特設經濟研究室、棉業研究委員會、農業研究委員會等專門研究機構,經常召開各種專業性的研討會,對某一門類的經濟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與探討,並提出建議,以供總行領導人決策時參考。總行有時還特聘國內外專家學者講學,對本行的調研工作提供諮詢與指導。

此外,上海銀行為加強業務往來,還設有往來部。為加強對物信用業務的開展,在廣設倉庫的同時,專門設立了倉庫部,以便統一管理該項業務。為加強儲蓄業務的開展,特設儲蓄部等等。這些業務機構的設立,使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事業發展,有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上海銀行在業務工作手段上,還曾首先採用機器記帳,以提高工作效率。

面對這些新的起步,陳光甫感到無限欣慰。但他沒有停止不前,他又在籌劃新的舉措。

新鮮的創意:銀行辦起旅行社

一九二三年花發草長的季節,陳光甫到香港,準備轉路去昆明。他非常注重對社會情況的考察瞭解,自上海銀行創辦以後,幾乎每年都要到國內各地或國外旅行,以此增長知識,擴大見聞,促進新意念的產生。這次香港、昆明之行,也是本著這個目的。

當時從香港去昆明,交通很不方便,既無火車可以直達,也無飛機可以乘坐,只能坐船到越南,再乘滇越鐵路火車前往。

一天中午,陳光甫到一個外國人經營的旅行機構去買船票。進門之後,看見櫃檯裡邊一個西籍青年男子正和一個女職員娓娓交談。陳光甫以為他們在交談與旅行行業相關的事情,不便打斷人家的談話,於是默默地站在一邊,等待他們業務交涉的結束。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