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高佣金僱傭能手,廣開銷路,委託英商殼件洋行購下浦東董家渡沿江地皮,與人合建了董家渡堆疊,被時人稱做北棧,後一直習慣地沿稱。另外是極力擴大銷售能力。民族工業用煤量增長甚快,劉鴻生雖說掙了很多錢,可均已投入了擴建,再增建煤號已無經濟能力。眼見市場需求大增,而公司又急於大量產煤無法銷售,劉鴻生豈能放過這一良機?他首先“獻策”,以救公司之急。原來1912年原灤州煤礦因懼於辛亥革命後的形勢,將礦權交給了開平,自此改稱開灤礦務總公司,年產煤激增至一千餘萬噸。大戰爆發,運輸失據,而北方的幾個售煤處又不得力,總公司唯寄希望於上海的劉鴻生,深為大量積壓而頭疼。劉鴻生“獻”的“策”是:他可以治妥上海一家信譽好、資金厚、銷售能力強的大煤號為總公司銷煤,只是總公司得做出些優惠保證而每年訂一次合同,註明煤價,一年內銷價上漲,出礦價不漲;銷價下跌,出礦價下跌;如果與同業競爭不利,出礦價再削。總公司急於銷售又覺得這是一條可行的銷路,就接受了下來。得到許諾,劉鴻生又轉回頭來與上海另一家大煤號義泰興協商,說如果該號肯於接受他的七、三分帳(義泰興得七,他得三)的原則,他就以這種優惠條件代義泰興與開灤礦務總公司一年籤一次合同。義泰興的總經理杜家坤覺得這種旱澇保收穩賺不賠的買賣實在做得,也早想銷售開平煤,便欣然同意了。這樣一來,開灤礦務總公司不再愁積壓,也得了利,義泰興也穩賺幾年好錢,可真正得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