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事,首先要交掉40%左右的稅,就只剩24 000美元了,除以12,一個月也就是2 000美元。乘以8有16 000人民幣,好像還很多,問題是,在美國2 000美元絕對買不到在中國16 000人民幣能買到的東西,所以絕大部分美國所謂的中產階級平常的日子都是過得緊緊巴巴的,這就是為什麼在美國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分期付款。
我有一個同學80年代留學的美國,在美國定居,前不久回國探親。在接風的飯桌上有人也問到中美兩國的收入問題。當時我這個同學回應些虛頭巴腦的話,什麼上海高樓林立非常繁華、什麼車水馬龍異常熱鬧、什麼大的購物中心比美國的還現代等等。吃完飯出來,只有我們兩個的時候,他對我說:“我怕影響大家的情緒沒告訴他們真實情況,我在美國有一筆很大的存款,接近二十萬美元。”
見我沒有立即回答他,同學以為把我給嚇住了,趕緊解釋說,他去美國時間比較長,中國人比較節省,一般美國家庭也不見得有這麼多存款等等。我終於決定不害怕影響“他”的情緒了,我停下來隨便指著路邊的一棟公寓問他,“你知道這裡面一套房子值多少錢嗎?”“多少?”“你那二十萬美元不一定買得到。”
“是嗎?”我同學一臉的不相信。
看到真的影響了我同學的情緒,我趕緊說,“你彆著急。你日子絕對過得比他們舒服多了。因為你佔有的消費品的總量遠遠多於他們。”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美國人敢於把他們的全部收入立即花掉,而中國人要把收入的絕大部分存起來,準備看病、準備養老、準備孩子上學。
老外搞不明白的還有中國的價格。老外首先不明白中國的農副產品為什麼可以這麼便宜。中國的農民難道只需要喝喝西北風就可以了?其次,老外不明白,為什麼同樣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裡出售,價格可以相差幾倍甚至幾十倍?
要說老外最看不懂的是中國的紡織品價格。 本來中國給人的印象是紡織品大國,據統計,中國出口的服裝平均價格為5美元。5美元,摺合人民幣40元,平均價格為40元,那通常意味著差不多一半還低於40元。可是,為什麼在國內大商場的服裝要遠遠高於這個數字?
前不久,上海市政府做出決定,取消(請注意,不是搬遷)著名的“襄陽市場”。我們剛剛做了一個外國人的調查,竟然有老外叫我們要求上海市政府重新考慮這個決定,保留這個“中國唯一的享有世界知名度”的服裝市場品牌。
襄陽市場成功的秘訣是什麼?許多人以為是“假冒而不偽劣”,不是。它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商店裡的服裝質次價高。
搞不懂中國人的資料
2005年無疑是西方媒體的中國年。新年伊始,英國《泰晤士報》就在1月3日,發表了該報前總編的一篇評論,題為《這是中國的世紀》,由此拉開了“中國熱”的序幕。隨後在3月,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中國周”把《提問時間》節目製作搬到上海;美國有線新聞網(CNN)“中國周”也把主持人拉到了北京的釣魚臺直播,從5月14至22日推出整整一週的包括直播和專題片在內的《聚焦中國》報道。我本人6月份在法國時,也無意中看到了法國電視臺一套長達5小時的介紹中國的節目。
紙質媒體也不甘落後,《紐約時報》先於5月6日發表社論《一個崛起的中國》,5月22日又刊登著名專欄作家紀思道的評論文章《中國——世界的首都》,並罕見地為其配上中文標題“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雲”。幾乎在同時,《新聞週刊》5月9日也推出封面報道——《中國世紀》,用了21個版面進行了密集報道。6月20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也發表了一篇題為《新大國的崛起》的文章,提醒美國大企業不要錯過中國世紀。一週以後,著名的《時代週刊》也刊登了一組關於中國的特別報道。
本來,中國政府和人民對外國人的讚揚向來是極其享用的,但是近幾年國際鬥爭的豐富經驗顯然大大提高了部分國人的警惕性。這次,就在我輩一如既往地準備陶醉於外國人如此高密度、超強度的讚美聲中時,有人高瞻遠矚地指出,這場所謂的中國熱不過是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精心密謀的、對中國的“捧殺”,其目標是試圖將當年捧殺戈爾巴喬夫並導致前蘇聯垮臺的過程在中國重演。並煞有介事指出,那些文章的作者儘管來自不同國家,但他們都相互認識,事先對這場精心策劃的捧殺進行過周密部署。給我的感覺是,要是早知道他們的開會地點,我們本來可以來個人贓俱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