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人們心目中最具智慧的人和事,結果發現中國人心目中最有智慧的人是諸葛亮,最具智慧的事是空城計和草船借箭;而美國人心目中最具智慧的人是愛因斯坦、牛頓、亞里士多德等科學家和思想家,最具智慧的事是科學家的發明創造。
大家看,中國人心目中最有智慧的事竟然都和“騙人”有關。
也許有人會問,諸葛亮是軍事家,而常言說得好,兵不厭詐,一個軍事家欺騙敵人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你為什麼把這件事上升到這樣的高度?這個問題我分兩個方面來回答。
第一,德國人卡爾·馮·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被西方人尊稱為軍事理論的聖經。不像我們自己的《孫子兵法》,這本書絕大部分的中國讀者可能沒有讀過。這兩本書我們做個簡單的比較就會得到有趣的發現:《孫子兵法》第一篇——計篇——一開始說“兵者,詭道也”。我們再看看《戰爭論》的第一章“論戰爭的性質”,這一章的基本概念是什麼?“人多的一方要贏人少的一方,實力強的一方會戰勝實力弱的一方。”這不等於大白話嗎?許多讀者可能會問,這也算什麼兵法?
我當然不否認“詭道”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戰爭的最後結局通常是由實力決定的。拿破崙就說過這樣一句話:“上帝站在兵力多的那一方。”
第二,在西方的戰爭史上其實也不乏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或者類似諸葛亮的避實擊虛、四兩撥千斤的經典案例。問題是,為什麼這樣的案例、指揮這些戰役的將軍沒有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智慧的象徵、智慧的代言人?同樣的道理,諸葛亮的功績遠不只空城計、草船借箭這些,可為什麼偏偏是這兩件“騙人”的事情在中國流傳最廣?
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
我的答案是,儘管道德層面上中國人譴責謊言,但是在內心深處,中國人並不把撒謊當回事,因此,對敵人撒謊、這一特殊的謊言一旦擺脫了道德束縛,就裝上了“智慧”的翅膀。於是,謊言要掩蓋的真相就堂而皇之地變成了機密,接下來的任務是比誰撒謊的本領更高,誰的謊言更難以被識破。
中國人說,天下文章一大抄。這就是為什麼中國那麼多被發現剽竊的教授竟然還能繼續做他的教授,竟然還能教書育人,竟然還有人為之辯護,說他抄得不算多,還有抄得更多的。這是典型的中國的邏輯。
著名作家巴金去世之後,人們在評價他的作品時發生了爭論。於是有人說,即使巴金的小說一錢不值,單是他提倡講真話這一點就足夠使他成為一代偉人。
在中國,要成為一位偉人是多麼的容易,只要說說真話就可以了。可是,能夠做到這一點又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搞不懂中國人賺的錢
美國耶魯大學一位教授從80年代開始在上海對中國人的消費進行研究。實際上,他一開始是研究中國人的收入的。為什麼他後來改為研究中國人的消費呢?他告訴我說,因為中國人的收入他怎麼也搞不透。他舉例說,一箇中國人告訴他,一個月的收入是2 000塊人民幣,可是這個人去買一件價值100元衣服的時候,眼睛都不眨一下。
他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類比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拋開復雜的匯率不算,將一塊美元等於一塊人民幣。在美國,我自己也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拿過2 000塊一個月的工資,我去買一件價值100美元的衣服會怎麼樣?告訴你,我一定會非常非常的猶豫,一個月後,當我確信我非常喜歡這件衣服時,我才會去買的。結論是什麼?結論是,2 000元不是中國人的真實收入。從此之後,我就不研究中國人的收入,開始研究中國人的消費了。”
確實,要搞清中國人的收入,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不但外國人搞不明白,就是我們自己也搞不明白。以上海為例,去年的人均收入上海統計局公佈的數字是,不足兩萬元,可支配收入不足一萬元。你信嗎?反正我不信,否則,上海那麼多的房子都賣給了誰?
說到中國人的收入,有一個問題許多讀者很有興趣,那就是中國人和外國人的收入到底誰高?有許多文章談過這個問題,但是這些文章往往只列舉一些統計數字,總給人隔靴搔癢的感覺。我在這裡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兩個在大學教書、工作了5到10年的人,誰的收入更高?
答案可以用“一波三折”這個詞來形容。
如果我們只看人均收入,比如美國的人均收入接近4萬美元,換算成人民幣30萬左右,乍一看上去收入確實比我們高多了。可是仔細一研究,好像又不是這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