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切中時弊,令人拍案叫絕的好文章啊!
中國農民生活如此之苦,社會地位如此之低,而農民的數量卻仍佔大多數。解決不好的話,遲早會出大問題的!
你認為發達國家的人請不起保姆是弊端嗎?他們是尊重勞動人民!!!
難道有些人天生就該拿5元一個小時做著又髒又累的活嗎?中國的勞動力太廉價了,廣大勞動人民太可憐了,一點保障都沒有。
建立大國心態,我們從哪裡開始
先給你做一道腦筋急轉彎。請聽題:
下面這首英文歌的歌名是什麼?March of the Volunteers Arise, ye who do not want to be slaves
恭喜你!答錯了。正確答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到底是誰在忽悠誰?
相信這是大多數讀者第一次接觸中國國歌的英文版,至少我是第一次,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專門上網找的。
然而,對於某地(當然是中國境內)的某“國際”學校的孩子們來說,英文版的國歌他們都能倒背如流,因為他們每天的升旗儀式都是唱英文版國歌。
告訴我這個故事的朋友說,這事是千真萬確,不過我依然不相信,也不願意相信。但是我不得不相信的另一件事是,某“國際”學校,每個孩子在進校時被要求用“Good morning”而不是“早上好”和門口站崗的孩子打招呼、用“Good mornig! Teacher”和老師打招呼。
這所學校一進門有一個巨大的標語牌,上面有四條英語口號,但是每一條都有慘不忍睹的語法錯誤,而那樣的語法錯誤學了三年英語人就很難再犯了。我問一位老師,你們這裡有英語老師嗎?“有,有,有。”她一連說了三個有,“我們這裡的英語老師是最好的,否則怎麼叫國際學校?”“那,這個標語牌上的英語是哪位老師翻譯的?”“有什麼問題嗎?”她看了一眼,“我們是從網上摘下來的。”
至此,我已經完全明白了“Good morning”的良苦用心:讓送孩子的家長每天都能夠感受到“國際”學校的良好的“國際”語言的氣氛。這背後的深層原因顯然是個經濟因素——在中國,會說英語的人要比不會說英語的人掙得多。而這當然不是什麼秘密。
問題是,我們真的到了為了錢可以什麼都不顧的地步嗎?
如果我有權力,我會立即把這個地區的教育局的黨委書記撤掉。
或者,我更有權的話,乾脆將英語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官方語言。
是撤黨委書記的職,還是將英語確定為官方語言,這樣的困局背後是是否拋棄 傳統文化 、拋棄多少以及怎樣拋棄這樣的根本性問題。
偏偏在這樣根本性的問題上,我們還沒有答案,甚至還沒有人去思考。
正因為還沒有答案,各種不可思議的事就層出不窮:中國的科研人員評職稱要考英語,而在實際的研究中許多科研人員完全可以不用英語。中國要建一流大學,主要工作卻是將幾個小學校合併在一起變成大學校。中國挑選諾貝爾獎得主候選人的神童,選擇的標準卻是應試教育的高考。我們一再強調愛國主義,卻從小就讓我們孩子接受“英語是高人一等的語言”的觀念。
自卑與自傲,一枚硬幣的兩面
與當年口袋裡裝著幾十美元上飛機的前輩不同,今天的中國留學生自信得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一位副主席最近剛接完新生。他介紹說,“一些新生即使來到紐約,也會不覺得怎麼樣,甚至覺得這裡髒亂差。”
這些新生們顯然忽視了一點,他們自己祖國的政治家們往往要把能否訪問、能否成功訪問這個“髒亂差”的國家當作外交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指標。
我在這裡也順帶和那些新生們打個賭,不出三個月,他們就會發現他們出國前居住的那個中國城市與紐約相比到底差多遠。
自傲是這枚硬幣的一面,另一面上也寫著兩個字——自卑。
西方人只要一踏上中國的土地,就會很快地發現中國人的自卑。2005年的夏天,一所美國普通大學的十幾位大學生到中國進行為期10天的訪問,回國之後,每人被要求寫一篇訪問感受。我碰巧看了這些學生的報告,我發現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報告中寫了這樣一句,“他們(指訪問過程中接觸到的中國人)似乎對我們的到來感到榮幸(They appea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