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的現代京劇《沙家浜》,再加上汪曾祺在官司纏身的階段意外離去,所以,這個並不是重大事件的文壇官司,就分外引人注目。時間也由此便倒回到40多年前早已經流逝的日子裡去
汪曾祺在1957年全國進行“反右派”鬥爭的運動中,在北京市文聯就職的他,就被錯誤地打成了“右派分子”,下放勞動改造長達5年之久。直到1962年,因其良好表現,才摘掉“右派帽子”。在翻看他的人事檔案中,因其早年由西南聯大中文系畢業,是沈從文先生的學生,再加上他本人酷愛京劇,並在文學界工作多年,而被重新分配到北京京劇院工作。被視為組織上給他的第二次生命,汪曾祺自然是心存感激,發奮努力,他利用3年的時間,系統地研讀了中國傳統的京劇曲目,並在這一期間,參加了將華北戲劇會演的優秀劇目《蘆蕩火種》改編為現代京劇的專項創作小組。
1963年的冬天,剛剛從香港、澳門演出回來的北京京劇團,意外地從上級有關部門那裡,接到了經江青之手轉過來的一個滬劇劇本《蘆蕩火種》,並要求他們抓緊時間改編成現代京劇。
對於滬劇《蘆蕩火種》,北京京劇團迅速瞭解到,最早是取材於崔左夫所撰寫的一篇革命回憶錄《血染著的姓名——三十六個傷病員的鬥爭紀實》。文章重點記述了當時譚震林部隊屬下的36個新四軍傷病員,在敵佔區堅持革命鬥爭的真實故事。早在50年代末期,上海市人民滬劇團的專業編劇文牧在看過這篇文章之後,認為不但事件特別,故事感人,而且在文藝界流行“革命鬥爭題材”的當時,是非常適合編寫為一出富有地方特色、劇情曲折複雜的現代滬劇來。於是,由文牧執筆,集體創作,在很短的一段時間裡,以這篇革命回憶錄為素材,重新創作出了一臺完整的滬劇劇本《碧水紅旗》,並迅速投入了排練,根據劇情的簡潔和人物出場的需要,把36個傷病員改為18個,並參照許多相關歷史資料,以革命回憶錄所記述的發生地為軸心,融進了大量來源的其他真實事件、且以藝術化創作了完整故事,精心塑造出郭建光、阿慶嫂、沙奶奶、胡傳魁、刁德一等性格突出的正反面人物形象。在1960年正式公演的時候,滿大街張貼的海報宣傳的劇名更改為《蘆蕩火種》,由著名滬劇演員丁是娥扮演劇中女主角阿慶嫂,邵濱孫扮演劇中男主角郭建光。
滬劇《蘆蕩火種》,主要描寫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的1939年秋天,江蘇常熟地區的沙家浜住著以教導員郭建光為首的18名新四軍傷病員,國民黨反動武裝“忠義救國軍”的偽司令胡傳魁和參謀長刁德一暗中與日寇相勾結,前往沙家浜去搜捕新四軍傷病員。地下黨員、党支書阿慶嫂以“春來茶館”的老闆娘身份為掩護,利用胡傳魁與刁德一之間的矛盾,與他們鬥智鬥勇,並設法將傷病員安全轉移到蘆葦蕩。郭建光等18人傷愈之後,進一步發展抗敵武裝力量,最後裡應外合,一舉消滅了胡傳魁與刁德一,解放了沙家浜。該劇上演以後引起了很大轟動,自然是受到了北京方面的注意。北京京劇團又得知這一劇本是由“第一夫人”親自推薦,對此次改編的任務,更感到是重中之重。作為隸屬地方領導的北京京劇團,演員隊伍中的“四梁”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張君秋,“四柱”趙燕俠、譚元壽、馬長禮、李世濟都是蜚聲京劇界的一代名角。劇團決定由汪曾祺、楊毓珉、蕭甲、薛恩厚四個人聯合改編滬劇劇本,琴師李慕良設計唱腔,並重點突出滬劇中的地下鬥爭這一條主線,把改編成的京劇劇本取名為《地下聯絡員》,並由蕭甲、遲金聲擔任導演,趙燕俠扮演阿慶嫂,高寶賢扮演郭建光,周和桐扮演胡傳魁,萬一英扮演沙奶奶。當初,汪曾祺參加劇本改編和重新創作,還是從沙嶺子農業科學研究所下放勞動回來之後,被北京京劇團臨時拉進來的。
因為突擊改編劇本,時間倉促,再加加緊排戲的週期又是很短的緣故,北京市長彭真、總參謀長羅瑞卿和負責主抓文藝的江青等人,應邀觀看這出戏的首場彩排,大家卻對這臺起初期待很高的京劇演出,深感有明顯不足,大失所望的江青,在臺上接見演員的時候,緊繃著臉不說一句話,並在此之後對此不聞不問,隨後,屁股一拍,就到南方療養去了。而彭真市長、還有當時陪同觀看的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有關領導,都意見一致地認為這出戏的基礎相當不錯,就這樣白白丟下實在可惜,他們便多次抽空打電話到北京京劇團裡來,鼓勵和支援他們不要洩氣,用“十年磨一戲”這個道理來安慰他們,希望不要放棄這個戲,而是要改好再重新排練。彭真等人的幾次來電,對北京京劇團的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