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9部分

具塑像,站在河邊望著北方烏沉沉的天際,彷彿能透過雨幕,望見遙遠的城垣。

“司令員,外面雨涼,還是到屋裡先避避吧!”

這已經不知是警衛員第幾次催促左宗棠暫時先避避雨了,可是以前警衛員說的話,左宗棠當了耳旁風,這次也不例外。

戰鬥不順,原本以為有戰鬥力的清軍在襄樊戰役被殲之後,北方不再會有什麼有組織的抵抗,第三集團軍進入山西開始也是極為順利,可靠近太原府後,部隊前進阻力驟然增大。

太原府周圍冒出無數團練,這些團練武器裝備不算很好,但都是地頭蛇,熟悉地形,神出鬼沒,兇狠狡猾,這個山頭打兩槍,那個山頭放一炮,雖說每次都無法給第三集團軍造成多大傷亡,可積少成多,也不是左宗棠可以承受的。

消滅他們嗎?他們不跟你正面交手,大軍沿途過去,看看都是老百姓,可要是人少了,那些老百姓又突然變成練勇,給你抽空子打冷槍,或者不知從什麼地方變魔術一樣,大刀長矛對著你就招呼過來了。

你總不能看到田間山頭站著百姓有殺無赦吧?解放百姓的軍隊,卻對被解放者進行屠殺,聽起來這也太諷刺了。部隊若是原地停留,對周圍村莊進行宣傳,自然可以將這情況扭轉過來。但左宗棠現在想的是儘快拿下太原,活捉官文(他已經知道官文進了太原府),自己的部隊第一個打進京師,埋葬清廷。哪有太多工夫和那些百姓套近乎?

如何分辨百姓和團練,這讓左宗棠極為撓頭。既然不能將那些多如牛毛的團練徹底消滅,邱明只能讓軍隊組成幾支大兵團,人多了,一般團練也不敢招惹,如有誰膽敢捋老虎鬍鬚,大軍一個包抄,可以將他們迅速兜住,以雷霆之勢,徹底消滅搗亂者。

靠人多,可以避免與團練的大規模接觸,可太原府這裡不光有團練,還有清廷的新軍。

清廷的八旗、綠營在與太平軍、解放軍作戰中,數量雖然龐大,但戰鬥力卻極為低下。

這也不能責怪清廷,實際上自唐朝以來,歷代皇朝傳統軍事制度追求的都不是軍隊戰鬥力,而是如何讓軍隊完全聽從皇帝旨意(唐朝的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算是讓朝廷吃盡了苦頭),不至於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威脅到皇帝寶座,同時又能充當維護皇帝統治的工具。

大清軍制雖然是在原滿洲八旗兵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入關收編了明朝降軍,將他們改編成綠營後,皇帝一在北京定都,他也明顯繼承了宋、明建軍精神,把軍隊的穩定作為第一要求,以滿制漢、以文制武、化整為散、差操兼顧這些都是以犧牲清軍戰鬥力為代價,換來的是軍隊不至於威脅到皇帝安全。

軍隊這樣發展好處自然有,這樣的軍隊不會威脅到中央集權的大清皇朝,但害處卻是軍隊不受重視,人們恥於當兵吃糧,到道光年間,清軍火器居然還不如兩百年前的明軍,英國人洋槍洋炮過來,沒有戰鬥力的軍隊自然只有落花流水的份了。

洋人縱然可惡,他們距離大清還遠著呢!無法動搖大清根基。等英國人一退,大清那些軍隊還是以前怎麼做,現在還是怎麼做。死氣沉沉,毫無生氣。

太平天國突然冒起,這給了暮氣沉重的清廷一定警覺。不過太平天國的北伐軍讓清軍在連鎮、馮官屯殲滅,京師安定下來,戰事在長江兩岸進行,紫禁城裡的官僚又覺得天下還算太平,軍隊還可使用。

一八六零年(咸豐十年)五月,以綠營為主體的清軍江南大營被太平軍再次擊敗,四萬清軍死傷逃遁;同年十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十萬清軍一觸即潰(抗爭的也有,蒙八旗在博多勒噶臺親王僧格林沁率領下,新河一戰,三千蒙古精騎人馬相依,朝英法聯軍發起進攻。結果不言而喻,蒙古精騎成了眾矢之的,“如牆之隤,紛紛由馬上顛隕。”三千多精騎最後只有七人倖免於難。八里橋之戰中,僧格林沁再敗,八旗禁軍指揮勝保,紅頂黃掛,騁而督戰,結果面部中彈,當場跌下馬來,於是清軍大潰。),咸豐皇帝在八里橋之戰第二天就出狩木蘭,如不是臨近冬天,英法士兵難以承受北方的寒冷,希望儘快簽約,英法聯軍就要攻打北京了。就是如此,圓明園也讓英法聯軍放了一把火燒燬。

這兩次軍事上的嚴重失敗,讓皇帝和滿朝文武大驚失色,他們看到清軍雖多卻臃腫龐雜,八旗與綠營在戰爭中以證明不可再用。南方湘勇雖然有戰鬥力,但它是個人招募,屬於兵為將有,不軌朝廷直接統轄,朝廷對這些勇營自然也不會太信任,如何建設一支能鎮壓內部動亂,抵禦外敵入侵的軍隊,成了擺在皇帝和滿朝文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