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場對日戰爭?
理智上,史秉譽覺得自己應該立場鮮明反對楊滬生這狂妄的念頭,百廢待舉的中國需要一個和平安寧的發展環境,而不是窮兵黷武。
可是感情上,史秉譽又覺得真得讓日本永世不得翻身,這很吸引他。
雖然現在這年頭很多人都在說史秉譽也是什麼偉人,可史秉譽明白自己根本就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常人。他之所以偉大,在於他比人家晚出生了百多年,知道東西比人家多多了(除了四書五經)。可就是這樣,他還是一個普通人,別人有的七情六慾,史秉譽也全部都有。
支援?不支援?對史秉譽而言,這是一個痛苦的問題。
沉吟許久,史秉譽緩緩道:“現在看來,也許明年日本就會爆發倒幕戰爭,而我軍要徹底解決滿清問題,這還需要一到兩年時間。可以說,幕府的失敗是必然的,而且也會很快就徹底垮臺。如果幕府已經失敗,而我們還沒有解決國內問題,你還想打這場對日戰爭嗎?”
楊滬生很是自通道:“我自然不會允許幕府這麼快就垮臺了。”
史秉譽眉毛一跳,問道:“憑什麼?”
“我們現在不是正在全部還裝後膛槍械嗎?換下來的前裝火槍與戰場繳獲的那些武器,我看可以賣給江戶的幕府,武裝幕府軍隊。這是正當商業行為,別人也無法說咱們什麼。”
“可幕府是扶不起來的阿斗,現在人家一直在喊著什麼“尊王壤夷”,你這時候供給幕府武器,不擺明了要跟日本人過不去?”
“怕什麼?大不了一戰而已!我還正愁沒借口呢!人家日本跟咱們宣戰,這不更好?只要幕府能多堅持一段日子就成。有了充裕槍械彈藥,幕府軍隊雖然無能,總不會一年半載也堅持不下來吧?如果我們內戰還沒結束,幕府先垮臺,那麼這場中日戰爭就算我沒說過。”
幕府會堅持不了一年半載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史秉譽相信楊滬生決不會僅限於供給幕府武器裝備,按照史秉譽對楊滬生的瞭解,既然楊滬生下定決心要打一場中日戰爭了,那麼他必然會想方設法增強幕府實力,派些志願者這樣的事情楊滬生是肯定能做出來的。
當然只要志願者有傷亡,一解決國內問題,楊滬生就能以此為藉口對日宣戰了。
史秉譽舉手作投降狀,苦笑道:“你這個該殺千刀的戰爭販子!”
第二部鐵與火之金戈鐵馬第十三章'目錄引索'
金秋十月,秋高氣爽。
明媚的陽光下,清澈的河水九曲十八彎朝北流淌而去。
河床邊有一個淺淺的水塘,鏡面似地閃爍著,發白的蘆葦與水塘邊垂柳婀娜多姿枝條的倒影在清水中搖曳。分不清蘆葦和柳枝在岸邊?還是在水中。成群的大雁自北方飛了過來,撲哧撲哧落在水塘邊,歡快地戲耍起來。
河兩旁田野裡稻穀剛接上穗,遠遠望去,風一吹,青芒的稻穗如同海浪般翻滾——這裡種的是兩季稻,要到十一月才能收割晚稻,現在這時節還早了點。
中午剛過,遠方村子裡炊煙早已熄滅,送到田頭的飯菜也已經吃好,碗筷讓女人收拾好拿了回去,一輩子與土地打交道的農民再次伏身伺候他們那些寶貝疙瘩。
這裡是中國成千上萬農村中,極為普通的一個村莊。和其他村莊一樣,這裡大多數的農民以前連縣城都沒有去過,對他們而言,二十里外的鎮子,是他們所知道最熱鬧的地方,至於清朝朝廷所在地京師,那裡與月亮一樣遙遠。
自打太平軍到了江西,與清軍在遼闊的江西周旋、交戰,這裡村莊也讓兵火焚燬了。從來不知外面世界是什麼樣子的農民只能背井離鄉,遠徒異地躲避戰火。可他們瞭解的世界實在太小,不管到什麼地方,戰爭總是與他們相伴隨著。原本千多人的大村莊,到解放軍打到這裡時,只剩下幾十個孤寡老人了。
你方唱罷我登場,殺來殺去,倒黴的都是老百姓,就沒看到有誰對百姓好的。那些沒及時逃難出去的老人冷眼看著又一支軍隊開拔到自己這裡,以為這些士兵與原來一樣,如同蝗蟲一般,將原本不多的一點口糧徹底搜刮過去——兵過如蝗嘛!
很意外,這支軍隊與其他軍隊完全不一樣,他們放下行李,奔向各家各戶幫老人拾掇房子,這些軍人吃在老鄉家,睡在老鄉家,吃飯給錢,不怕髒,不怕蝨子,喜歡和老鄉一起聊天。
不光如此,他們在瞭解了村裡誰是地主,誰家是佃農後,還召集窮人開會,鼓動大家說說受到的壓迫,如地租、驢打滾,窮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