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天才。又不像歷史上那樣受到外國工人的暗中破壞,最終趕在美國之前(不過也就早了一點點,而且由於工業實力的差距。產量比歷史上1945年的美國更悲劇。)將原子彈搞了出來,這對二戰的程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中**隊席捲半個印度的強勢,令很多國家都以為中國有心繼吞併中南半島之後再次開疆拓土,但即使是力主對英強硬的胡衛東也從來沒有這樣的打算,而且這並不僅僅是因為內外壓力的緣故。
與深受漢化、並有大量華人華僑居住的中南半島不同,印度半島並沒有什麼中華的印記,而且印度民族眾多,總數超過200個,彼此之間大多還語言不通,即使是佔領了印度那麼多年的英國人也沒有將其完全控制,以致於不少土邦仍歸世襲的當地王公統治,人生地不熟的中國自然更難將其佔領並完全消化。
何況印度半島的人口實在太多了,要知道這相當於後世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後世)啊,現在的總人口不下4億(2011年印度人口12億多、小巴2億、孟加拉1億多,加起來超過15億。。。。。。),而且擁有自己獨特的文明,膚色和相貌也與中國的絕大部分民族迥異,同時還普遍信教,極大地增加了同化的難度,而現在中國本土的人口估計也就5億多人,真將印度佔下來的話,誰同化誰還說不定呢?到時候印度的種姓、懶惰、不潔(恆河水啊恆河水)等文化的糟粕要是傳到中國,原本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搞不好就被帶壞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中南半島受印度的影響不比中國小多少,如果中國將印度也並進來的話,別說印度很難同化,就連我們對中南半島的消化也會受到極大的妨礙,如果出現類似蘇聯那樣因為消化不良而再加倍(注1)吐出來的情況,那可就真虧大了。。。。。。
而且印度糟糕的衛生狀況和惡劣氣候也令胡衛東擔心不已,現在是冬天加旱季,部隊當中病倒的人數還不算多,一旦到了雨季,印度糟糕的衛生狀況不知道得害多少人得病,而一旦到了夏天,印度動輒接近50c的恐怖高溫更會讓40c就被認為是極高氣溫的中國人難以忍受。所以在胡衛東最初制定的作戰計劃裡,就明確寫到不管打得怎麼樣,都要在雨季到來之前收兵回國。。。。。。
注1:蘇聯解體在客觀上其實保護了俄羅斯人,中亞民族實在太能生了,而各項社會福利卻與俄羅斯人沒有區別,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全都免費,使得他們可以放心地多生,更重要的是,全民信教的民族很難同化。結果,蘇聯建國時俄羅斯人佔了絕大部分,到蘇聯解體時全國人口裡面俄羅斯人已經不到一半了,即便解體丟掉那麼多土地之後俄羅斯境內的異族也還有幾千萬,要是再晚十年的話,只怕連俄羅斯聯邦的一些核心土地都保不住。當然,將烏克蘭與白俄羅斯這兩個同源民族也一起丟掉,無疑是很大的損失,但是亂相一起,想要控制住實在太難,“加倍”就是指這個。。。。。。(未完待續。。)
第五百九十四章 總理出馬
此外,印度半島與中國之間地理上天然就被隔絕開來,北邊是高聳入雲的喜馬拉雅山脈,僅有乃堆拉山口一處可以通行,而且說是山口,海拔卻超過4500米,絕不是一般人能夠吃得消的,雖然修了一條公路,開車的司機都得精挑細選,運量自然也極其有限,最多支援三萬餘人的作戰所需。
而東邊的曼尼普爾山脈雖然平均海拔只有1000多米,但卻基本沒有開發,除了一條公路連線印度半島與中南半島之外便無路可通,而中**隊在國內乃至朝鮮戰場上山地行軍的優勢面對山上密佈的熱帶雨林也很難發揮出來,這裡的危險遠比溫帶的叢林大得多,搞不好死於蛇蟲與熱帶病的人數會比戰死的多得多,歷史上遠征軍在野人山中的遭遇就是明證,因此曼尼普爾山脈對於交通的阻隔並不比喜馬拉雅山脈差多少,而如果考慮到中南半島與中國本土之間的交通同樣很不通暢(比如雲南跟緬甸之間就只有一條公路相連),情況就更糟了。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無論是要向印度調兵還是運送補給都很不方便,這次的進攻是可以採取“以戰養戰”的辦法從印度本地獲得補給,但就地獲得的給養只是一次性的,解放軍的消耗縱然比其它列強都小,但畢竟也有好幾十萬人,絕不是兩條公路就能長期支援的。。。。。。
因此,本來胡衛東就遲早會下令撤軍。也正因為這樣,談判中可以退讓的空間就相當大,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和議卻始終看不到達成的希望,因此赤色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