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無窮,所顧不得,意淫於外”,最終結果只能是“半百而衰”。
安 定(1)
北京有個安定醫院,專門治療精神疾病。人們經常服用的治療失眠的藥也叫安定。還有一種治療早搏、心律不齊的藥叫做心得安。情緒、情感、精神的不安、不定,確實是困擾現代社會人們的主要問題。
“安”是會意字,有女在家,有家護女。女屬陰性,主內主靜,主封固閉藏。《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中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所以“安”有保全、穩定、靜謐的意思。
從風水、堪輿的理論來講,三面環山封閉,一面開口出入的地勢被稱為安。因為它易守難攻,有安全保障,適合定居建設城市。中國城市凡是地理環境符合上述條件的,一般都以“安”字命名,比如長安、臨安、安陽、淮安、黃安,等等。
建城是這樣,蓋房子也是一樣。漢武帝有金屋藏嬌的典故。普通人也渴望安居樂業。安居不是定居,正如歌中唱道:“我想要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驚嚇的時候,我才不會害怕。”杜甫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夢想,是因為他的草堂被狂風捲去了屋頂,自己的身體在悽風苦雨中瑟瑟發抖,不安和渴望安全的心情油然而生。普通人身體得到了庇護,內心才會感到安全。強者以天為被,以地當床,四海為家,無處不安。弱者即便是待在保險箱裡面,一樣感到恐懼緊張,沒有安全感。
就安身立命而言,欲求“形與神俱,度百歲乃去”,就必須像《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所說的那樣去做:“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人神最貴,心為君主之官,為藏神之所。心包為臣使之官,護衛心臟。人神若得心血涵養,心包衛固,自然安生。《黃帝內經》數次提到了“五臟安定”一語,就是由於五臟屬陰,主藏精氣神而不洩。
如果人的情緒出現劇烈變化,就會突破心包,攪擾心神。中醫七情致病學說詳細精確地描述了這一病理變化規律。正所謂“怒則氣上,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憂思則氣結,悲則氣消,喜則氣緩”。常人皆知五臟六腑,學中醫的知道應該是六髒六腑,還有手厥陰心包一髒。說白了,心包就是包裹在心臟、血管外面的脂膜,也叫膏肓。此髒前募膻中穴,後出厥陰俞、膏肓俞,與三焦相表裡,觸及元氣,為心臟做護衛,觸及心神。心包形氣俱足,則充滿喜樂。《素問·五藏生成篇》雲:“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心包形氣不足,或邪氣過盛,就會傷及心臟,殃及心神。輕則心神不定,出現心慌、心悸;重則門戶洞開,出現心神外露,驚恐不安。
如果人的感情出現劇烈的變化,就會直接傷心擾神,出現比情緒變化更為嚴重的症狀。所謂感情,簡單歸結起來,就是愛恨情仇、貪嗔痴怨。人人皆渴望的怦然心動、心頭鹿撞,玩的就是心跳的感覺,其實就是觸動心神。產生美好感覺的同時,也孕育著深深的危險。動心出神之時,神明失去封藏,最易受到傷害。輕則黯然神傷,重則失魂落魄,甚至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很多為情所傷的人都會出現令人不安的症狀,表現為莫名的恐懼,沒有安全感,敏感多疑,害怕黑暗、聲音,等等,其實就是心神散亂、失落的表現,《黃帝內經》謂之“神殫散而不藏”。凡動物本能,感知危險之後,一則奔逃,一則拼命進食,儲存能量。很多抑鬱躁狂的病人,也有類似的無目的出逃的傾向和不可抑制的食慾增強。
治療這種不安的症狀,輕度的應該補益心氣,使用安神之藥,比如人參能“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填充心血,用血肉有情之品,還有阿膠、雞子黃,等等。重度的應該先驅心中邪氣,針刺十三鬼穴,艾灸膻中,使用礦物藥,比如硃砂、琥珀、龍骨,等等。
“定”也是會意字,有留止於家的意思。《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定就是相對靜止、不變不動的意思。同義詞有固定、決定、穩定、鎮定,等等。
安 定(2)
所謂的心神不定,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不知所止,貪婪的慾望無限膨脹,“貪心不足蛇吞象”。司馬遷說過:“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反觀當下社會,人心浮躁,物慾橫流,上至貪官近乎病態地瘋狂攫取以至於失身喪命,下至百姓競爭攀比,傷心勞神,都屬於此列。
心神不定的第二種情況是散亂,難以聚精會神、集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