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這一地區的革命根據地,並使之與鄂豫皖邊區連成一片,同時相機出擊武穴,牽制敵人。經過激烈爭論之後,張國燾仍然按其個人意見作了決定。《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5—137頁。
其實,在中央分局擴大會上,對於紅四軍南下長江行動的意圖已經予以否定。擴大會議政治決議案明確指出特委準備採取截斷長江的行動是“立三路線的策略”;擴大會議的政治報告中亦說“截斷長江的決定是立三路線的殘餘”;擴大會的總結中也認為本次會議打擊了“左”傾的估計(即“目前立即採取截斷長江的行動等等口號”)和想把紅軍行動限制在赤區以內逃避打擊敵人主力與忽視幫助中央蘇區的右傾觀點。中央分局及張國燾剛剛在擴大會議上猛烈地攻擊了“南下長江行動”是立三路線的殘餘,當然不會贊同紅四軍領導人的建議。
餘家集會議後,中央分局立即掀起了發動群眾支援紅軍的宣傳熱潮。7月8日,中央分局發出通告第六號,號召鄂豫皖的全體工農群眾要堅決執行“擴大會所指出的方針和實行蘇維埃大會一切法令中猛烈鬥爭,鞏固擴大蘇區援助中心(央)蘇區”,並要求“必須動員廣大群眾做以下的工作: 擴大紅軍,補充紅軍,準備運輸、糧食、做鞋等等去擁護紅軍”;“各地方組織必須與紅軍負責同志共同決定整個以地方武裝配合紅軍行動的計劃”《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1冊,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2—314頁。等等。
7月9日,鄂豫皖中央分局黨、團聯合發出通知第一號,要求動員群眾參加運輸隊配合紅軍行動;7月11日,中央分局釋出“反軍閥戰爭運動日和援助中心蘇區宣傳大綱”;7月16日,中央分局釋出“反軍閥戰爭運動日援助中心蘇區告群眾書”總之,在中央分局的大力宣傳和督促之下,鄂豫皖根據地的工農群眾積極投入到支援紅軍的運動之中。
中央分局為使紅四軍能夠順利地執行“攻英山,出潛山、太湖,進逼安慶,威脅南京的計劃”,對紅四軍的領導進行了改組: 原紅四軍軍長曠繼勳調任紅十三師師長,徐向前調任紅四軍軍長,曾中生任政治委員,劉士奇任政治部主任。紅四軍接受任務後,立即進行了南下作戰的深入動員,部隊士氣十分高漲,積極進行南下英山、東出潛太的準備工作。
7月中旬,紅四軍第十、十一、十二師的五個團在徐向前、曾中生等率領下由商城親區出發,冒著酷暑行軍,直取英山。8月1日拂曉前,紅軍開始發動進攻。戰鬥十分激烈。戰至午後,紅軍只打下了城南、城西的幾個要點,徐向前、曾中生當即調整兵力: 以一部佯攻城北雞鳴尖,集中主力從城西北角攻城。下午4時,紅軍再次發起猛攻,一舉突破城西北角船形山、鳳形山敵陣地,迅即登城。經兩小時的激烈巷戰,全殲守敵1800餘人,繳槍1000餘枝,重機槍18挺,迫擊炮4門以及大批彈藥和軍用物資。紅四軍南下首戰告捷。
根據中央分局、軍事委員會的指示,打下英山後是要出安慶的。但是曾中生和徐向前等人估計了敵情與地勢,特別是群眾的革命基礎和及時配合中央蘇區行動的要求,認為不如出蘄、黃、廣直搗武穴為好。所以,曾中生最後決定,紅軍趁勢進據蘄、黃、廣,一面行動,一面將這一決定報告分局。徐向前: 《歷史的回顧》,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7頁。
紅四軍決定留第十二師在英山地區掩護後方,開闢工作,軍部率第十、十一師四個團向南進擊。不料當部隊行至武穴境內時,竟發生了徐向前等人根本沒有料到的事。據徐向前、曾中生、劉士奇給中央的報告說: “事前我們不知武穴沿江盡成澤國,迄抵武穴百數十里之地,始知無法達到這一任務,由此而進據蘄水,發動了此地群眾工作,解決紅軍物資問題,和誘致敵軍來攻而撲滅之,地方工作與群眾武裝都是有極大的進展的,經濟問題除得到二十餘斤金子,千八百斤銀子,數萬現洋外,並相當的解決衣服問題。惟各路進攻的敵人徘徊不敢進,不是深溝高壘的死守,就是隨時準備逃遁,因此我們不能不以飄忽行動迅速突潰敵之一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鄂豫皖時期?下),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版,第359頁。紅四軍在消滅敵人一部後,乘勝進佔廣濟,並派倪志亮率一部兵力去打黃梅,但因城壕水深,沒有打成。
紅四軍南下一個月來,以五個多團的兵力,取得了連克英山、蘄水、羅田、廣濟4城,殲滅敵人7個多團的重大勝利,俘敵5000餘人,繳獲長短槍4000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