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4部分

第二年,即崇禎十五年三月,松山剛破,便與另一逃將白廣恩等率兵四千,試圖組織一次進攻。他們進至塔山紮營。塔山已處在清軍的圍困之中,吳三桂下令以一半兵力至高橋,與清兵遭遇,但不戰而退。

吳三桂此次軍事行動,大抵是試探清軍虛實,並非是尋找清兵展開戰鬥。

整整過了四天,崇禎十五年三月八日,祖大壽在完全絕望的情況下,願獻城投降。他向圍錦的清將諸王許下諾言:“我若歸順,寧遠亦可得也。”諸王準降。

祖大壽,這位大明的戰將,終於走出了這可恥的一步……

於是,錦州經一年的圍困,終於不戰而克。錦州一破,滿清諸王議取寧遠之策,當乘總兵吳三桂尚未交替之時,立即發起攻擊!

在這些滿清諸王看來,吳三桂犯有逃罪,肯定要被朝廷撤換,當乘其尚未撤換之時,利用祖大壽在寧遠地家屬與他的親屬關係,一舉奪取寧遠。

但是,吳三桂並不想降。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與多羅睿郡王多爾袞奏報:他們曾派人到寧遠,想與祖大壽的兒子取得聯絡。守城官員知祖大壽已降,不許入城。派去的人被拒之城外,對城上喊話,城上守官沒聽幾句,就不予理睬。

松山、錦州相繼攻取,杏山、塔山日夕可破,清太宗和他的諸王、大臣便把注意力轉向寧遠。此城距錦州僅兩百里,騎兵瞬間可至。寧遠原先有錦州及松山諸城作屏障,明兵進退自如。而此時,寧遠已直接暴露在強大的清兵面前,駐守此城地明朝官兵已失去安全感。明朝謀臣、統帥最擔心的是,清兵隨時可以直驅城下,以圍錦的戰術來圍寧遠。

滿清內部確有人主張乘清兵大勝,迅速取寧遠。都察院參政祖可法、張存仁、理事官馬國柱、雷興等漢官向清太宗建議說:“今錦州既下,寧遠驚駭,山海潰亂,燕京震動,明總兵吳三桂以松、錦失守之故,既踏可殺之罪,今祖氏全歸,吳鎮自不能安,又必有脫死之術。祖氏之子婦在寧遠者,已心切來歸矣。況其為祖鎮之遺類,與其在門牆者,豈不畏死而求生乎!”

儘管滿清中有此主張。但明朝朝廷所擔心地事並沒有發生。因為皇太極還不打算乘勝加兵於寧遠,他以為處於驚慌失措中的寧遠明官兵無力抗拒清兵

,可以傳檄而定。

他在處理錦州明官兵及家屬時,特別強調,凡在錦州的原屬寧遠等處的官員,一律留養保全。不得傷害。他要用招撫地政策,不動干戈地得到寧遠。

同時,皇太極又派遣八旗兵屯駐於寧遠以西地大路,保持對吳三桂的軍事壓力。他指示在前線的諸王貝勒,寧遠之人,若欲歸順,令我軍入城,必索城中大員為質。命我兵嚴守城門,然後可入,不然,恐怕中了吳三桂地計謀……

時間一天天過去,已經到了四月,仍然看不出吳三桂投降的任何跡象。漢官張存仁再進取寧遠之策。這次,他不主張進兵寧遠,提出對寧遠採取和平攻勢,闡明政策,招之來歸。

他憶及當年守大淩河城時。屢次讀到皇太極的招降信,促使守城的將官包括他本人無不“動念”,最後獻城投降。他認為這是一個成功的經驗,特提醒清太宗當乘“今之寧遠正在倉皇無措之際”,速給寧遠吳三桂等人寫信勸降。

皇太極接受了張存仁地建議,立即以他的名義。分別給寧遠吳三桂諸將及被圍的塔山、杏山官兵寫信招降。特派刑部啟心郎額爾格圖趕往前線,將他的信件交圍城的諸王貝勒,由他們傳送各處。

皇太極寫給吳三桂的信,聲情並茂,並且提出了諸多的條件,諸如只要吳三桂肯降,保留他的全部官職,依舊讓他鎮守寧遠等等。

並且。為了成功勸降,他還讓降將,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給吳三桂寫了一封信。但出人意料的是,所有地信件送出去後。都如泥牛入海,再不見半分訊息。

這一次,吳三桂還是表現出了自己的氣節,他戰敗當了逃兵,皇上不但不追究他的過錯,反而還嘉勉有餘,這讓吳三桂大是感動,堅定了將寧遠守下去的決心!

松山四城已失,大明岌岌可危,但真正將給予他們致命一擊的,卻還是那些在中原已成氣候的大股賊軍!

李自成在第一次攻擊開封失手之後,於崇禎十四年年底捲土重來。

十二月底地時候,李自成再次圍攻開封。

丁啟睿奉命率部三千人協防開封,但軍紀很差,戰鬥力也不強,李自成首先擊破這一部分明軍,奪佔了開封北門的甕城。知縣王變負責守北門,逃入北門的丁啟睿還有些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