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冷笑道:“這密旨既是趙高唆使秦帝而下,趙高謀害大帥之心昭然若揭。那秦廷滿朝文武俱是趙高一黨,何人會為大帥仗義執言。恐怕大帥去到咸陽,落得與賢相李斯一般下場。”
章邯聞言默然不語。忽問:“道長不是說來助本侯鋤滅賊黨的嗎,何處得來這密旨?”
陳平便亮出底牌,說道:“吾哪裡是什麼終南山修道士,是魯公愛惜大帥,特派陳某來勸說大帥棄暗投明。”
“陳某聞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楚國),北坑馬服(指馬服君趙括),攻城略地,不可數計,竟蒙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裡,竟斬陽周。卻為何?只因功勞太大,封不勝封,威重凌駕於朝廷,故被大臣陷害,藉故以法誅之。”
“今大帥為秦將數年矣,所亡失以十萬數,而諸侯並起之勢絲毫不減,反而愈來愈烈。那趙高弄權專行,將鉅鹿戰敗之罪推卸與大帥,企圖以其親信取代將軍。將軍久居於外,對秦廷之事想必知之不多。其實趙高專權以來,有功亦誅,無功亦誅,哪有道理可言。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此乃天意婦孺皆知。今大帥仍本愚忠,為秦廷出生入死,卻內不能直諫,外將為亡國之將,豈不哀哉!”
“與其如此,將軍何不陣前倒戈,與諸侯約共攻秦,並分其地,不失得封國稱孤。與淪為階下囚,含冤而死禍及妻兒相比,孰更明智,不用陳某分說,將軍亦能自知。”
“望將軍自圖之。”
陳平口若懸河,一席話如大河奔流,說得章邯啞口無言。
陳平已知章邯動了心,又道:“聞大帥曾言,只要秦廷不負大帥,大帥今生不負秦廷。今秦廷已負大帥,刀已加頸,大帥還要猶豫嗎?”
章邯沉吟半晌,說道:“若要本侯降楚,須依本侯三個條件。”
這事陳平早就料到,含笑道:“大帥請講。”
章邯道:“第一條:若裂地封王,我崤山三兄弟都要分封。”
陳平聞言奇怪,怎麼把董翳司馬欣也牽了進來?問道:“這是為何?”章邯道:“我崤山三義自結拜以來,情同兄弟不分你我,一容俱容一損俱損。若章某封王,而兄弟不分,何能心安。願將吾之封地一分為三,給董翳司馬欣二人。”
陳平心想這章邯倒挺義氣的,一碗飯要三個人吃。反正只那麼一碗飯,分給一人與三人也沒有什麼不同。便笑道:“這個好說。”
章邯又道:“第二條:各路諸侯,待遇要與我軍一樣,不可厚此薄彼。先生請想,那各路諸侯,除楚軍外,都是章某手下敗將,怎可居於章某之上?”
陳平哈哈一笑:“大帥放心,斷不會虧待了你們將士。”
章邯見前兩個條件陳平都答應得很爽快,心中也十分滿意。便又提出最後一條:“若要攻打關中,我軍將士不可為前驅。”
陳平聞言一愣,心想你們二十萬大軍想做看客,哪有這種道理。問道:“這又是為何?”
章邯道:“那關中之人皆是我軍中士卒的父老鄉親,如何忍心看見刀兵相見?這也是人之常情。”
陳平搖頭道:“大帥前兩條陳某均可允從,但第三條萬萬不可。此去關中,魯公並不想要你軍將士陣前廝殺,而是為我義軍開道。只因那各處守將,皆是大帥的舊部。憑大帥的威重,所過之處儘可喚之而降。如此一路順風無阻,可免去三軍刀兵之苦,豈不是美事一樁?”
章邯沉思片刻,額首道:“如此亦可。”
搞掂了章邯,陳平便樂滋滋回楚營報喜。項羽見陳平果然有本事,也對他刮目相看。
陳平因說降有功,被項羽封為素城侯加護軍都尉,留在項羽身邊做了謀士。
※※※
秦軍將士,其實心裡早就不想為那殘暴寡仁的秦廷效命了。章邯將投降的打算對眾將一說,竟然得到了大家一致的擁護。
獨有那將門之子典軍校尉李烈不願降,說道:“我李氏一門忠烈,安能從賊?諸位願降是諸位的事,李某絕不同流合汙,令祖上蒙羞。今去也,他日沙場再與諸位兵戎相見。”
說罷,引親信百人離營而去,投三川郡守胡東而去。
章邯便清點軍馬,登記造冊,派人去楚營聯絡投降事宜。
納降之日,章邯全軍棄甲,舉白旗盡至殷墟。章邯想到自己一世英名,竟落得投降這步田地,不由滿腹心酸,潸然淚下。
項羽少不得安撫章邯,也未失信,當即封章邯為雍王;封司馬欣為塞王;封董翳為翟王。(先冠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