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5部分

雄兒非好漢”戰死錦竹,一同陣亡的還有其長子諸葛尚(十九歲),黃權的兒子黃崇(尚書郎),張飛的兒子張遵(尚書),李恢的侄子子李球。

可見諸葛瞻率領的這支部隊是一支多有勳舊子弟組成的近衛軍,是蜀漢最後的力量,他們的覆滅對蜀漢、對劉禪的打擊稱得上是致命。

兩方一比較,劉憲心中是要多難受有多難受,可以說就算這次剪除私兵不成,還有下一次等著呢,劉憲是絕不會放棄的。而現在,一舉解決,他當真是心胸大暢。

ps:那本書應該是前兩年看的,現在已經記不得了。只知道主角是劉備和孫夫人兒子的兒子,雖然也是劉氏後人,但身份尷尬不受待見。

寫這本書的時候,前天想到了這一段,再想到歷史上的那場綿竹之戰,心理面真的有些難過。

老子英雄兒好漢,真的不適用他們。但對劉氏的忠心,卻是讓人感慨。其中的黃崇,更是令人黯然。

一百八十一章 科舉

“就依士元所言,子初(劉巴)之策暫緩。wWW!”對劉備來說,數萬私兵和十多萬百姓的誘惑力,要遠比錢財來的更重,“至於孝直……”劉備頓了一頓,腦子裡想到了一人,“除去他的蜀郡太守一職,調德昂(李恢)接任。”

“李恢?”劉憲眉頭禁不住向上一揚,跳的這麼快,可真讓他有些想不到。話說回來,李恢還是自己引薦給的劉備,這才三四個月就在劉備心中有了如此重的份量,真是不簡單啊!。

李恢,本為犍為郡督郵,其姑夫爨習是建伶縣令,因為亂法度被貶,李恢連坐免官。但由於爨家是犍為郡中有數的豪族望族,太守董和就把事情壓了下來,沒有免李恢的官。

後董和見他謀識不凡,便在年初推薦李恢到了益州就職,可半道之上李恢聽說二劉開戰,心中認定劉璋不成,而劉備則能成功,於是便假稱自己是犍為郡裡派來拜見劉備的使者,於綿竹未見劉備先見了劉憲。對於李恢這個名字,劉憲還是有幾分印象的,當即舉薦到了劉備帳下。後來忙於軍務,直到道受傷都沒再和李恢有所接觸,但聽說他很受劉備的賞識。

現在看來,這傳言倒也無半點虛假,畢竟李恢才年不過三旬,就被放在蜀郡太守這個重要位置上,他本人自然是極受劉備欣賞的。

“主公英明。”諸葛亮、龐統想得卻比劉憲更遠,他倆的腦子裡可一直都存在著“派系”二字的。

李恢出身益州,雖然之前因官職卑微與張松、黃權等幾個大佬交往無幾,但畢竟是本土派之人。

劉備拿下法正的蜀郡太守,那雖可以說是懲罰,但畢竟是法正犯過在先,只能說得上“應該”,相比較本土派被剪除私兵之責,東州派的懲罰就太過輕鬆了些。如此之下,令李恢擔任蜀郡太守,就算得上是對本土派做出的彌補。

“英明?”劉備感嘆一聲,臉上帶的笑容也掛上了幾分苦色,“德昂才學不俗,可到底年輕了些,若不是實在沒人,我怎會這麼早就推他上位。”搖了搖頭,他繼續說道:“益州初定,所需之事繁雜多亂,萬絮千頭皆用得著人。可偏偏蜀中人氏又感於舊怨,棄政事而不顧,吵鬧個不休,實是讓人厭煩。若非用之才不足,我豈能容他們如此放肆。”

“曹操昔日下‘徵賢令’召集天下有才之士,所獲之中雖有無德之徒,然有才不凡之輩著實不少。其能有今日之盛,徵賢令功不可沒。”

21世紀最重要的是人才,漢末三國最重要的同樣是人才。

雖然是己軍的最大敵人,可曹操之雄才大略當是令人傾服。諸葛亮頓了一頓,繼續開口說道,目標卻指向了劉憲,“亮曾聽主公談起科舉二字,知道乃是出自上將軍之口,不知可否解釋一二?”

科舉,說到這個話題,那還是在建安十年。

那個時候劉備客居新野,劉憲所在淮南則是“歸附”了劉表,二人唯一能見面的機會就是在劉表誕辰和大年新春之際。

劉備那個時候正在感慨自己“髀肉復生”,一次醉酒之後對著劉憲大感慨,言語中對自己青年時期因家境貧寒,無有餘資而不能得郡縣舉薦,大噴口水。

劉憲自然知道是怎麼回事,漢代選官有察舉、徵召、闢除、任子等法,但到了東漢中期以後卻多重士人名聲,少察其實際才幹。大家豪門子弟求名豈不是輕而易舉,加上那個家族勢力,這舉孝廉、茂才等等幾乎都落在了豪門子弟身上,使得累世公卿之家層出不窮的同時,朝廷之中無能者也越來越多,更使得眾多真正大才之人被埋沒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