懇請校長,儘快疏散南京的市民。”沈修文一口氣把自己盤算了很久的想法說了出來。
沈修文的話說完,會議室一片沉默,蔣介石臉上的笑意慢慢收斂,皺起了眉頭。和沈修文關係不錯的孫元良和宋希鐮也是一臉吃驚地看著沈修文。
疏散?象松江這種人口不過一兩萬的小縣城,疏散自然容易,但是南京畢竟是一個。上百萬人大城市如何疏散,這絕對是個大問題。
看到蔣介石的神色陰晴不定。沈修文連忙又道:“校長,吳福線失守。蘇州就已經毀於戰火,平民死傷不計其數。如果南京不疏散的話,戰火一起,部隊勢必要分散精力去保護市民。於戰事不利。而且。一旦南京失守,殺紅了眼的日軍非常有可能殃及普通平民。如果真的出現這樣的局面的話,那社會輿論和歷史責任”說到這裡,沈修文沒有再往下說。
沈修文知道蔣介石堅持不放棄南京就是怕社會輿論和國際影響,牟以他也故意把話往這個方面引。果然。此話一出,個個臉縣都動容。
五天前蘇州失守,在吳福線被擋了一個月,傷亡慘重的日軍進蘇州城後,展開了瘋狂的報復。逢人即殺,城廂屍橫遍途,運河浮屍滿布。同時大肆縱火焚燒城內民居“廠房小店鋪,頓時城內火光沖天。夜間,甚至在無錫都能看到蘇州方向大片火光沖天!城冉所有繁華街道和許多廠家盡付一炬,素有小上海”之稱的蘇州工商業被燒、被搶、被拆毀。破壞十之**。這幾天的社會輿論在譴責日軍暴行的同時,也指責**潰退速度過快,政府沒有提前做好應對措施。
死守南京,南京如果失守。會不會出現象蘇州一樣的情況?所有人的心中都沒底。
“是啊,校長,不能再出現向蘇州這樣的情況了。南京的市民必須在戰前進行疏散。”這時,宋希謙第一個站出來說道。其他人也不住地點頭。
說實在的,之前政府忙著遷都,軍方高層又都在爭論南京守還是不守,誰也沒有想到市民疏散的問題。現在直到沈修文提出來。蔣介石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把目光投到了憲兵司令谷正倫和憲兵副司令兼南京市長兼首都警察廳廳長肖山令的身上。
看到委員長把目光投在自己的身上,谷正倫一臉難色地說道: 委座,南京的市民足有上百萬,短期內疏散難度很大。而且稍有不慎就會引起全城的大混亂。”
“我看沒那麼嚴重,而且自宣佈遷都後,很多市民都在積極準備內遷。”這時。唐生智在一旁反駁道。他現在是全權負責南京防務的衛戍司令長官,之前他也沒有想到疏散的問題。而且別看他信誓旦旦。其實他也沒有守住南京的十足把握。如果萬一出現向沈修文剛剛說過的局面。必須要有人出來負責,到時候這個替罪羊不會是別人,肯定是他自己。
接著,他又馬上向蔣介石建議道:“委座。我看市民的疏散就交給憲兵部隊和南京市政府吧。”
谷正倫一聽,頓時急了,網想張口推脫。卻聽到蔣介石說道:“我看可以。從即日起南京進入戰時狀態,疏散全部市民。這項工作就由憲兵司令部和南京市政府負責。”
老蔣一錘定音,一直緊張的站著的沈修文懸著的心終於落了下來,由於高度緊張,一直繃緊的肌肉一下子鬆弛下來。差點都沒站穩。只要市民疏散,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就會得到避免。自從穿越後。一直積壓在心中的這塊大心病終於摘除了。欣喜萬分的他差點脫口而出高喊:“校長,萬歲。”
和一臉苦相的谷正倫相比。肖山令低頭沉吟片刻說道:“疏散可以分佈進行,以市內各個警察署、派出所分片進行動員疏散。但問題是疏散的方向。交通工具,這些市民怎麼安置?”
“這個?”唐生智一陣語塞。
“現在是戰時狀態,留在城內只有死。只要沒有日本人的地方。都可以去。只要不待在南京就行。”沈修文連忙跳出來說道。
肖山令一聽,頓時眉頭一皺小這不是直接把人趕出南京嘛。
但是唐生智卻對沈修文的話頗為認同。連忙道:“對。光復說的對。現在的情況說好聽點是疏散。說難聽點就是逃難。哪有那麼多講究。疏散方向向西、向北都行。”
“可是,” 肖山令還想說什麼。但是還未等他說完。蔣介石就打斷了他:“疏散的時候,要跟老百姓講清楚。疏散是為了保護他們的生命安全。同時也是為了讓將士們毫無顧忌地去殺敵。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告訴他們。他們的撤退就是為了更好的保衛南京。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