吩咐他“賊至乃發”。
說實話,薛悌對於曹操在合肥的人事安排也有些不理解,眼前這三將的官職平級,互不隸屬,而且曹操也未指定誰為主將,自己這個護軍,也僅僅有監視三將是否忠誠的職權,而無干涉他們用兵的權力。
也就是說,整個合肥的守軍,可以說是群龍無首,唯一能夠作為最高權威的,便是曹操所留的這道“遺計”。
而且,還是一道讓他們出戰的遺計。
李典沒說話,樂進也不吱聲。
敵我雙方兵力懸殊,以少擊眾,這二人對曹操的這條計策都感到不太理解。
這時,沉默的張遼卻高聲道:“曹公遠征在外,若等他率領援軍到達時,賊軍必定已攻破了我們,這一道密令,乃是讓我們在敵軍未能集結完畢之前給予突然一擊,先挫敵人銳氣,振奮我軍軍心,然後才能順利守城。成敗之機,在此一舉,諸位還有何疑惑。”
(未完待續)
第二百零九章 先見之明
先挫敵銳氣!
兵法之道,以弱勝強,正當如此。、樂進與李典皆乃熟知兵法之將,這般道理又如何能不懂。
見得張遼如此慷慨,李典心中不由為之所動。
李典因為叔父李乾之死,對張遼這員降將本就抱有忌恨之心,平素之時二人不和之事,軍中上下也都知道。若是在平常,李典碰上合適的理由,都會給張遼使個絆子,以出一口惡氣。
但是現在,曹公將合肥重地的守備擔子放在自己的肩上,而且還命他與張遼一齊出戰,張遼明知與自己不和,還毫無遲疑,慷慨求戰,若是自己還念著個人恩怨,豈非誤了國家大事,辜負了曹公對自己的一片信任之心。
思及於此,李典慨然道:“好,那我就與文遠兄齊肩出戰,好好挫一挫吳人的銳氣。”
樂進其實對張遼也有不滿,他不滿的原因跟李典不一樣,前者為暗,後者為明。
原因很簡單,樂進可是自酸棗會盟,伐董時代就追隨曹操的元功宿將,而張遼,不過是降將而已,這麼多年來卻是風頭越來越盛,到如今官職竟與自己平起平坐。
樂進從不認為這是曹操賞罰不公,也不否認張遼的將才和功績,但作為元功宿將,難免總是有那麼一點自恃,正是這種自恃,使他對張遼暗中存有一種隔閡。
但是現在,一向明著跟張遼有隙的李典,竟然也能放下個人恩怨,以曹公之命,以國事為重,他樂進,又有什麼理由放不下。
眼見李典表態,樂進亦深吸一口氣,轉過身來,面對著那二人,鄭重道:“既是曹公有命,二位放心出戰便是,我樂進必竭盡全力,做好你們的後盾。”
張遼見他們皆能以大局為重,心中感動不已,雙臂展開,重重一拍那二人肩頭,豪然道:”今夜,就讓我們大殺一場,讓吳人見識一下我三人之威!”
“大殺一場。”
“大殺一場!”
樂李二人同聲應喝。
當天,三人定下大計,由樂進率主力守城,張遼率本部八百騎兵趁吳人立營未穩,夜劫敵營,李典則率一千步軍為二隊,隨後接應。
城西南,吳營。
鋪天蓋地的火光漸熄,耀武揚武結束,天色漸深,登岸入營計程車卒,這個時候也到了拖著疲憊的身軀,入帳休息的時間。
中軍大帳中,周瑜扶劍而立,一雙如星的眼眸,環視著帳前眾將。
淩統、潘璋、賀齊、陳武、徐盛、蔣欽,諸員將領,皆是在赤壁之戰,江陵之戰時就追隨立於揚名於天下的宿將,今時今日,時隔數年,再一次統帥他們征戰沙場,不僅僅是周瑜,他們當中每一個人的心都在澎湃。
眼前那俊美灑脫的統帥,讓每一個人都不自覺為之折服,心甘情願的為他赴湯滔火,因為他們深深的相信,足艮隨著周瑜徵殺,必將無往而不利。
“諸位,曹操只留七幹兵守合肥,又留張遼、樂進和李典三將統兵,我料那曹老賊臨行前必有遺計,這三人多半會在今夜趁我立營未穩,入夜率軍來劫營。”
此言一出,諸將形容為之一動,除卻淩統之外,許多人都還想不通,己方几乎十倍於敵,在這種絕對的劣勢情況下,城中那三將如何還敢出城而戰。
不過,即使他們一時想不通,但卻從不曾有過一絲的懷疑,因為他們相信,只要是周瑜判斷,都無需要質疑,自然有其道理。
周瑜成竹威胸,一臉信心的環掃諸將,大聲道:“若我所料不錯,敵人今夜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