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37部分

00元一噸,請注意,國家同時規定經鹽務局——準確地講,是鹽業公司,是鹽務局所屬的國營企業——分裝之後,零售價格不超過1020元一噸。

鹽務公司的分裝有多少技術含量?又有多少成本?說實話,不過是將50公斤的大袋拆開,分裝成400克的小袋,同時每噸要新增20元左右的碘,分裝的小袋成本每噸合300元,也就是說,每噸食鹽經鹽業公司經手之後,成本增加了350元不到。

以出廠價500噸計算,加上中間350元成本,鹽業公司如果按國家規定的1020元一噸計算,利潤還在每噸170元左右。以燕省每年計劃內40萬噸用量核算,鹽業公司年利潤在3000萬以上。

看似利潤不是很多,但要清楚一點,鹽業公司沒有任何風險,因為是專營,或者更確切地講,因為是二道販子,不需要任何投入。

但另一個血淋淋的事實卻是,鹽業公司的收購價格是不二價,因為所有的鹽必須經鹽務局蓋章才不算私鹽,然後轉手賣向市場的時候,並沒有按照國家規定的價格,而是大幅加價到每噸2500元以上,甚至更多。

如此,鹽業公司的利潤就由每噸170元左右暴漲到每噸1650元,那麼利潤也由3000萬變成了6億6千萬!

天下所有暴利行業和食鹽專營相比,只能望之興嘆,拍馬也趕不上。

如果僅僅是以上事實,還不足以讓李丁山憤慨並且怒不可遏,畢竟是國家政策,誰也奈何不了。但在李丁山研究了相關資料之後,卻發現了一個更令人憤怒的事實,燕省每年調撥計劃是40萬噸左右,作為優質的產鹽大省,沿渤海一帶的鹽田完全可以滿足本省的用鹽需求,但燕省卻每年都要從齊省和安省調配20萬噸以上的食鹽。

結果就導致燕省的鹽田荒廢,鹽田工人連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得不到,負債累累,機器閒置,鏽跡斑斑。更令人氣憤的事實是,並非燕省的鹽的質量不行,而是另有內幕。

燕省是著名的產鹽大省,是國內第二大產鹽區,然而燕省市場上的食鹽,一多半來自齊省和安省。雖然也經中鹽燕省公司分裝,算是正規渠道的食鹽,但在沒有完成省內調撥計劃之下從外省調鹽,其實和私鹽沒什麼區別。

只不過是在合法的外表之下行不法之事罷了。

為何寧肯讓燕省的鹽田荒廢,也不肯照顧本省鹽田,非要從外省調配?齊省還好說,也是海鹽,而安省的鹽大多是井鹽和礦鹽,未必符合燕省百姓的口味。

李丁山發現了問題之後,專門深入進行了調查,在燕市各大超市實地走訪,發現果不其然,超市出售的袋裝食鹽,產地來自燕省的幾乎沒有,幾乎全部來自齊省和安省。

李丁山甚至還走訪了燕省的產鹽地,一個觸目驚心的事實是,大片大片的鹽田荒蕪,許多鹽田工人失業,一個月連幾百元的生活費都沒有。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燕省鹽務局每年賺取6億多利潤仍不滿足,包括下轄的鹽業公司,不但中層以上幹部年薪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都有,福利之好,就差每人發上一棟別墅了。

就在李丁山得知了鹽業內幕,但卻苦於沒有實權,既插手不了燕省的事務,也過問不了齊省或安省的事務之時,一紙調令將他調到了齊省上任。

恰恰是負責聯絡鹽務系統的副省長,又恰恰齊省鹽務局副局長魯成良前來靠攏,李丁山就在談話中和魯成良談及了此事,魯成良就告訴他更多幕後事實。

越是知道內幕,李丁山越是觸目驚心,就越是氣憤難平,決定要拿鹽業的黑幕開刀,儘管他也知道,鹽業既然是國家專營,幕後就有巨大的後臺支撐,他動不了根本,至少可以在他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還百姓一個公正。

不僅僅是燕省百姓,也為了齊省百姓。

……聽了李丁山的話,夏想久久無語,內心的震憾無以言說,因為他知道鹽業專營是哪一方勢力的根本,不能動,一動必有強烈反彈,丟官也許還輕,說不定還會有人送命……

第1493章 更深層次的行業內幕

暮色四合,天,已經漸漸黑了。

春意已經很深了,傍晚的大明湖畔,雖然依然沒有夏雨荷,卻有波光萬道的夜景。

夏想和李丁山二人靜坐無語,足足過了幾分鐘,夏想才悠長地嘆息一聲,站起身來:“李省長,你現在查明瞭燕省調配齊省食鹽的真相,知道面臨著多大的阻力,剛剛常委會上的一幕也說明了一些問題,齊省的本地勢力太龐大了,邱〖書〗記都撼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