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多。
東坡肉,以豬肉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膩口。
龍井蝦仁,選用活大河蝦,配以清明節前後的龍井新茶烹製,蝦仁玉白,鮮嫩;芽葉碧綠,清香,色澤雅麗,滋味獨特,食後清口開胃,回味無窮,在杭菜中堪稱一絕。
宋嫂魚羹,是將主料鱖魚蒸熟剔去皮骨,加上火腿絲、香菇竹筍末及雞湯等佐料烹製而成。魚羹色澤油亮悅目,鮮嫩潤滑,味似蟹羹,故又稱“賽蟹羹”。
叫化童子雞,選用肥嫩越雞,以竹箬殼、鮮荷葉包裹,最外層包上酒罈泥,先用猛火,後改文火煨成。清香撲鼻,鮮嫩可口。
臨安貓耳朵,麵粉加水揉成面,搓成指粗的長條,切成小劑,在麵粉中略拌,再將劑直立,用大拇指按於劑上向前推搓成貓耳狀。取一碗,放入用豬油劃過的蝦仁,加乾貝、紹酒、蔥段、薑片和水,上籠蒸熟。將雞脯肉、火腿切成丁,香菇切成片。將雞湯放入炒鍋,加蝦仁、乾貝、雞丁、火腿丁、香菇片、筍片,沸時,下“貓耳朵”,待“貓耳朵”浮起,撇去浮沫,加鹽、綠菜葉,淋上雞油,盛入碗內即成。
這幾樣是她最熟悉的幾樣,她覺得最有趣的是叫花童子雞,這還有個小典故,相傳,古代有一個流落到江南的叫化子,一天由於飢寒交迫而昏倒,難友為他偷來一隻小母雞卻又苦於缺鍋少灶,就用泥把雞飼包起來放入火堆中煨烤,剝開食時,竟意外地發現此雞香氣四溢,後來不斷改良,就成了現在的叫花童子雞。
後來叫花童子雞被多次用到金庸等武俠小說中,拍成電視劇,人們才知道。
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叫花童子雞是浙菜,起源來自於浙江。
郭歆淳正在品嚐著各色菜式,突然傳來一陣叫聲。
“靜兒,你怎麼了,臉色怎麼那麼差啊?”江知府的夫人衛馨竹一臉擔心地看著江茗靜。
“娘,我頭暈,而且想吐,肚子也好痛,一定是吃壞了什麼東西了。”江茗靜趴在桌子上嬌喘連連,虛弱地對衛氏說道。
“好好的怎麼會吃壞東西了呢?到底是吃了什麼啊。”衛馨竹焦急地說道,又不知如何是好。
“快請大夫啊。”旁邊的錢縣令的夫人提醒道。
“對!對!快請大夫。”衛馨竹放佛一下子找到了主心骨,趕緊吩咐道。
眾人也紛紛上前來安慰,出主意。
郭歆淳也不好坐著吃菜了,只得上前去探望,只見江茗靜臉色慘白如紙,冷汗直流,精緻的妝容都花了,好不狼狽。
“最後吃的是什麼啊?”其中有一個人問道。
“是青菜蘑菇。”江茗靜艱難地回答道。真是丟人,早知道不吃那盤蘑菇了,只是最近她油膩吃太多,感覺自己胖了不少,為了保持身材,就改吃蔬菜了,沒想到吃了之後渾身無力,頭暈眼花,還想吐,她堂堂江家大小姐的身份都被丟光了!
郭歆淳一聽,會不會有人採了毒蘑菇,當成可以食用的蘑菇煮菜了?
這時候已經有人去驗毒了,一驗,果然有毒。
但是現在當務之急是江茗靜的身子,她已經移到西廂房的一間屋子休息了。眾人圍在一塊七嘴八舌地或安慰或猜測著是誰下毒。
郭歆淳倒是知道緩解毒性的辦法,若是可以救助江茗靜,也算報了江知府的恩情,又可以賣他一個人情,可又不想當出頭鳥,幾番權衡之下,她決定說。
第十二章 解毒
“我倒是知道一個可以緩解毒素的方法,不知道當說不當說。”郭歆淳看了眼衛馨竹,說道。
“人都成這樣了,有什麼方法快說吧。”立馬有人接上來話。
衛馨竹也點點頭同意了。
“江小姐吃了帶有毒素的東西,為今之計就是催吐,可以用人中黃解毒,也可以大量飲用溫開水或稀鹽水,然後把手指伸進咽部催吐,以減少毒素的吸收。”郭歆淳想著以前在電視上看見有人誤食蘑菇,主持人有介紹方法,她就一樣照葫蘆緩緩道來。
“人中黃是什麼東西?”衛馨竹疑惑地問道。
“人中黃,是一種加工製品。為甘草末置竹筒內,於人糞坑中浸漬一定時間後的製成品。具有清熱、涼血、解毒之功效。”郭歆淳解釋道。
“你果然沒安好心,竟然叫我食糞!”躺在床上休息的江茗靜一聽這話,馬上怒了,不管不顧地說了出來。
在場的幾位小姐夫人在一旁暗暗笑了出來,更讓江茗靜羞紅了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