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頁。
⑦ 閻長林:《警衛毛澤東紀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31頁。
⑧ 中共中央致賀李,並告彭習電,1947年3月27日。
⑨ 毛澤東致陳謝並告劉劉,滕薄王電,1947年4月7日。
⑩ 《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222、1223頁。
⑾中共中央致彭習,並告朱劉,賀李,聶蕭羅,林王,葉楊,劉鄧,陳謝,滕薄王,陳饒粟譚,林高電,1947年4月15日。
⑿彭習致毛澤東電,1947年4月27日。
⒀毛澤東致彭習電,1947年4月28日。
三十四、轉入戰略進攻
在毛澤東的精心籌劃下,從一九四七年七月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了戰略進攻。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是在獨特的形勢中以獨特的方式展開的。
這裡說的“獨特形勢”,是指:經過一年作戰,國共兩軍兵力對比的懸殊情況雖然有了很大改變,但強弱形勢還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國民黨軍雖然已在幾個戰場上轉入守勢,但在陝北和山東這兩個主要戰場上仍然保持著比較強勁的攻勢。在這種狀況下,捉住戰機,就果斷地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並取得巨大成功。這自然是獨特的。
這裡說的“獨特方式”,是指:擔任戰略進攻任務的人民解放軍主力,採取了不要後方,不是正面穩步推進,而是千里躍進的方式;外線作戰和內線作戰同時並存,密切配合,在戰略上雙方形成犬牙交錯的狀態。這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上,也是獨特的。
毛澤東對這個問題,經歷過長時期的審慎思考。全面戰爭爆發後,他曾三次比較明確地表述了準備在適當時機將解放軍主力轉入外線作戰以實行戰略進攻的基本設想。
第一次:在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的中共中央會議上,他指出:殲滅戰已經經歷了事實的證明,過去幾個月已殲滅國民黨軍三十八個旅。蔣介石的攻勢是可以戰勝的。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消滅他七八十個旅,就可以使國共雙方的力量達到平衡。那時我們就可以打出去,首先是安徽、河南、湖北、甘肅,然後再向長江以南。毛澤東的這個分析,不但提出了轉入戰略進攻的時機,而且提出了進攻的主要方向,就是鄂、豫、皖和甘肅。
第二次是一九四七年七月十日毛澤東給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副政治委員羅榮桓、高崗的一份很長的指定“科長譯”、“閱後付火”的絕密電報。這份電報,對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的藍圖作了更全面的描繪。
電報首先分析了過去一年作戰的主要結果及當前國共雙方的兵力對比狀況,指出:第一年我共殲敵正規軍九十七個半旅七十八萬人,殲偽軍、保安部隊等雜部二十四萬人,共殲敵一百一十二萬人。目前,敵軍主力仍在南線,連被殲重建者在內,共一百五十四個旅;其中,山東八十八個旅,晉冀魯豫二十六個旅,西北四十個旅。北線敵力較弱,包括殲滅重建者在內,共六十個旅;其中東北二十四個旅,晉察冀、晉綏四十個旅。後方守備兵力三十個旅。全國敵正規軍二百四十八個旅,現有兵員一百五十萬人。此外尚有數量巨大的特種部隊、偽軍、保安部隊以及後方機關人員。一年作戰,敵軍士氣已衰,厭戰情緒高漲,民心尤為厭戰,蔣政權在人民中已陷孤立。我方山東有二十七個頭等旅;晉冀魯豫(不包括陳賡部)有十三個頭等旅,十四個二等旅;西北有陝北六個旅(其中四個旅是晉綏西調的),陳賡四個旅,晉綏三個旅;晉察冀有九個頭等旅,四個二等旅;東北(包括察北、冀東)有頭等、二等旅三十二個。我全軍共計一百一十二個旅,九十萬人。此外,地方部隊六十萬人,軍事機關四十萬人。
接著,電報提出了全軍轉入戰略進攻的基本方向和部署,指出:“我第二年作戰應爭取殲敵一百個正規旅及大量雜部,使敵由數量上的優勢變為劣勢,我則變為優勢。”為此決定:“山東、太行兩區力求佔領長江以北。西北方面力求佔領陝、甘、寧大部。北線我軍力求佔領中長、北寧、平承、平石、平綏、同蒲各路之大部及路上除平、津、沈以外各城,孤立平、津、沈,如能佔領瀋陽則更好,其中極重要的是佔領平綏路,打通東北與華北聯絡。”①
第三次:一九四七年九月一日。那時,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剛兩個月,許多人對整個局勢的發展還沒有看得那麼清楚。毛澤東向各區發出《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