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了一次中央會議,決定: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留在陝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的工作;劉少奇、朱德等到河北平山,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擔負中央委託的任務。隨後,四月十一日,又決定由葉劍英、楊尚昆等率中央機關大部分工作人員到山西臨縣,組成中央後方工作委員會。
棗林溝會議後,留在陝北的中央機關、解放軍總部工作人員以及警衛部隊共八百人組成四個大隊,統歸“直屬司令部”指揮,由任弼時任司令,化名史林,陸定一任政委,化名鄭位,毛澤東、周恩來分別用李德勝、胡必成的化名,表示解放戰爭必勝,中國革命必成。“直屬司令部”以“九支隊”為代號。
胡宗南的部隊在三月十九日佔領延安後,蔣介石興高采烈地慶祝了一番,還授予胡宗南“二等大綬雲麾勳章”,要他立刻指揮軍隊對陝北進行“清剿”。
胡宗南命令部隊在延安地區略事整頓補充後,以主力向安塞方向挺進,尋找西北人民解放軍主力決戰,而以整編第二十七師第三十一旅旅長李紀雲率部向青化砭方向擔任右翼側掩護。他們根本不知道撤出延安的人民解放軍主力此時正在何方。彭德懷、習仲勳得到這一情報後,決心集中主力在青化砭伏擊擔任右翼掩護的李紀雲部。二十二日,這個計劃得到毛澤東批准。二十五日,李部進入解放軍設下的口袋。伏擊部隊立即迅速出擊,經過一小時四十分鐘的戰鬥,全部殲滅了這股敵軍,共斃俘二千九百多人,旅長、副旅長、參謀長、團長都當了俘虜,伏擊部隊只傷亡二百六十五人。這是西北人民解放軍撤出延安後取得的第一個勝利。二十六日,毛澤東高興地致電彭德懷、習仲勳:“慶祝你們殲滅三十一旅主力之勝利。此戰意義重大,望對全體指戰員傳令嘉獎。”
青化砭戰鬥後,胡宗南才發現西北人民解放軍主力在延安東北山區,立刻部署部隊轉向延川、清澗挺進,準備“先切斷黃河各渡口,爾後向左旋包圍匪軍於瓦窯堡附近而殲滅之。”毛澤東分析了胡軍這一行動,認為現在的關鍵是“不怕胡軍北進,只怕胡軍不北進”,因此一面告訴彭德懷、習仲勳應避免同胡軍作戰,除以一部分部隊同它周旋外,主力應隱蔽集結在機動位置待機;一面致電陳賡、謝富治,要他們推遲幾天再發起晉南攻勢,以便讓胡軍放膽北進。毛澤東的基本思路是:只要胡軍北進,鑽入延安、子長、清澗、延川之間的山溝裡,人民解放軍就可以發揮自己廕庇精幹、靈活機動的特長,利用有利的地形條件和群眾條件,飢疲餓困敵人,然後尋機各個殲滅敵人。根據毛澤東的這個意圖,彭德懷在青化砭戰鬥後,用小部隊不即不離地吸引胡軍在千山萬壑間遊轉了十二天,行程四百餘里,使胡軍疲睏,一無所獲。毛澤東在一份電報中作了這樣的描繪:胡軍“以十個旅組成橫直四五十里左右之方陣,不敢走大路,專走小路,攻安塞,攻兩延,攻瓦窯堡,到處撲空,現已顯現疲睏,逃亡頗多。我軍仍在待機擊敵。”⑨
四月十五日,毛澤東向彭德懷、習仲勳等發出《關於西北戰場的作戰方針》的電報,指出:“敵現已相當疲勞,尚未十分疲勞;敵糧已相當困難,尚未極端困難。我軍自殲敵第三十一旅後,雖未大量殲敵,但在二十天中已經達到使敵相當疲勞和相當缺糧之目的,給今後使敵十分疲勞、斷絕糧食和最後被殲造成有利條件。”“我之方針是繼續過去辦法,同敵在現地區再周旋一時期(一個月左右)。目的在使敵達到十分疲勞和十分缺糧之程度,然後尋機殲滅之。我軍主力不急於北上打榆林,也不急於南下打敵後路。應向指戰員和人民群眾說明,我軍此種辦法是最後戰勝敵人必經之路。如不使敵十分疲勞和完全餓飯,是不能最後獲勝的。這種辦法叫‘蘑菇’戰術,將敵磨得精疲力竭,然後消滅之。”⑩
這以前幾天,總部電臺截獲一個重要情報:駐清澗的國民黨軍整編第七十八師二十四旅的一個團將赴瓦窯堡接防。據此判斷:原駐瓦窯堡的整編第一三五旅將沿公路南下。毛澤東立刻致電彭、習,要他們“乘該旅移動途中伏擊之”。彭、習迅速作了部署。十四日八時,'奇/書/網…整。理'…提=。供'整編一三五旅果然離瓦窯堡南下,十時左右進到羊馬河以北,早已在此設伏的解放軍立刻迅猛出擊,激戰八小時,全部殲滅該旅,斃俘少將代旅長麥宗禹以下四千七百餘人,取得了撤離延安後的第二個勝仗。
羊馬河獲勝後,毛澤東致電彭、習和其他戰略區,指出:“接彭習寒亥電,繼寅有在青化砭殲滅三十一旅主力之後,卯寒又在瓦窯堡附近將敵一三五旅(屬一五師建制)全部殲滅。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