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項楚如此也。另一種情形則是,聲勢名望與實力皆很平常,卻能在戰場周旋中始終不潰散,漸漸地壯大,漸漸地為人所知,沛縣之劉邦部是也。凡此等等說明,對秦末混戰初期的山東諸侯,實不能以聲勢與表面軍力而確論實力強弱,而只能大體看做正在沉浮演化的一方山頭勢力而已。
在政而言,定陶戰敗後的直接後果是遷都改政。
雖說此時的諸侯都城遠非老六國時期的都城可比,然畢竟是一方勢力的出令所在,依然是各方勢力的矚目焦點。當初,項梁劉邦等擁立楚王羋心,將都城暫定在了淮水南岸的盱臺②,其謀劃根基是:楚軍主力要北上中原對秦作戰,沒有大軍守護後方都城,在淮水南岸“定都”,則風險相對小許多。楚懷王羋心在盱臺,雖只有上柱國陳嬰的數千人馬守護,然只要主戰場不敗,盱臺自然不會有事。然則,定陶大敗的訊息一傳入盱臺,陳嬰立即恐慌了,連番晉見楚懷王,一力主張遷都。陳嬰的說法是,秦人恨楚入骨,章邯秦軍必乘勝南下滅楚,我王須得立即與楚軍各部合為一體,方可保全,否則孤城必破!這個羋心雖則年青,然卻在多年的牧羊生涯中浸染出領頭老山羊一般的固執秉性,遇事頗具主見,又常常在廟堂如在山野一般率真說話。如此,常常在無關根本的事務上,羋心儼然一個像模像樣的王了。今聞陳嬰說法,羋心大覺有理,立即派出陳嬰為特使秘密趕赴淮北會商遷都事宜。羋心原本顧忌項羽的剽悍猾賊秉性,此時項梁戰敗自殺,更是對這個生冷猛狠的項羽心生忌憚。為此,陳嬰臨行前,羋心特意秘密叮囑道:“遷都事大,定要與呂臣及沛公先行會議,而後告知項羽可矣!曉得無?項羽不善,萬不能亂了日後朝局。”陳嬰原本小吏出身,為人寬厚,對楚王的密囑自然是諾諾連聲。
旬日之後,陳嬰匆匆歸來,呂臣亦親自率領萬餘蒼頭軍同時南來。年青楚王的恐慌之心煙消雲散,立即為呂臣設定了洗塵酒宴。席間,呂臣稟報了彭城會商的相關部署:呂臣劉邦都主張立即遷都彭城,項羽先是默然,後來也贊同了。沛公劉邦留在彭城預為料理宮室,劉邦特意徵發了百餘名工匠,親自操持楚王宮室事,很是上心。呂臣與劉邦會商之後,親自率領本部軍馬前來迎接楚王北上。呂臣還說,項羽正忙於收攏項梁部的流散人馬,無暇分心遷都事宜,他與沛公將全力以赴。羋心聽得很是滿意,慨然拍案道:“足下才士也!沛公真長者也!”宴席之間:羋心便下令立即善後盱臺諸事,儘快北上彭城。如此一番忙碌折騰,三日之後,新楚王室浩浩蕩蕩北上了。
在彭城駐定,楚王羋心立即開始整肅朝局了。以實際情勢論,在“有兵者王”的大亂之期,羋心這個羊倌楚王根本沒有擺佈各方實力的可能。項梁若在,羋心只能做個虛位之王,整肅朝局云云是想也不敢想的。然則,此時項梁已經戰死,項楚軍主力已經不復存在,若僅以人馬數量說,項羽部的兵馬還未必比呂臣部劉邦部多。三方軍力正在弱勢均衡之期,楚王這面大旗與原本無足輕重的“朝臣”便顯得分外要緊了。無論軍事政事,若沒有這面大旗的認可,各方便無以協同,誰也無以成事。也就是說,這時的“楚國”總體格局,第一次呈現出了楚王與大臣的運籌之力,原本虛位的“廟堂權力”變得實在了起來,生成了一番軍馬實力與廟堂權力鬆散並立又鬆散制約的多頭情勢。
楚王羋心很是聰穎,體察到這是增強王權的最好時機,立即開始著手鋪排人事了。這次人事鋪排,楚懷王定名為“改政”。最先與聞改政秘密會商的,是兩個最無兵眾實力然卻頗具聲望的大臣,一個上柱國陳嬰,一個上大夫宋義。陳嬰獨立舉事,後歸附項梁,又輔佐楚王,素有“信謹長者”之名望。宋義雖是文士,卻因諫阻項梁並預言項梁必敗,而一時“知兵”聲望甚隆。君臣三人幾經秘密會商,終於謀劃出了一套方略。是年八月未,楚王羋心在彭城大行朝會,頒佈了首次官爵封賞書:
呂青(呂臣之父)為令尹,總領國政。
陳嬰為上柱國,輔佐令尹領政。
宋義為上大夫,兼領兵政諸事。
呂臣為司徒,兼領本部軍馬。
劉邦為武安侯,號沛公,兼領碭郡長並本部軍馬。
項羽為長安侯,號魯公,兼領本部軍馬。
重臣官爵已定,楚王羋心同時頒行了一道王命:項羽軍與呂臣軍直屬楚王“自將”,不聽命於任何官署任何大臣。劉邦軍駐守碭郡,以法度聽命調遣。這般封官定爵與將兵部署,與會朝臣皆一片頌聲,唯獨項羽陰沉著臉色不說一句話。項羽心下直罵羋心,這個楚王忘恩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