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子一開,趙高豈能奈何數十萬大軍之力?
糧源一定,章邯三人立即謀劃輸送之法。司馬欣與董翳之見相同,都是主張自己率精銳一部親自護糧。章邯卻搖頭道:“時當亂世,河內之地亂軍如潮,誰護糧都難保不失。老夫思忖,必得以非常之法確保糧道。”兩人忙問,何謂非常之法?章邯拍案道:“修築甬道,道內運糧!”司馬欣董翳一時驚愕相顧,思忖一番卻又不約而同地拍掌讚歎:“老將軍此計之奇,不下以刑徒成軍!”三人一陣大笑,遂立即開始實施。
這甬道輸糧,堪稱匪夷所思之舉也。在大河北岸修築一道長達數百里的街巷式磚石甬道,以少量飛騎在甬道外的原野上巡查防守,則甬道內可以大量民力專一輸送糧草輜重,在盜軍瀰漫的當時,實在是最為可靠的方式了。在其後中國曆代戰亂歷史上,修築如此長度的街巷式甬道輸送糧草,這是絕無僅有的一例。章邯之奇,惜乎生不逢時矣!此舉生髮於天下大亂之時,秦軍尚有如此徵發之力,帝國之整體潛能可見一斑也。兩月之後,甬道築成,敖倉之糧源源輸送河北。其時,王離大軍已經如約南下邯鄲鉅鹿戰場,章邯大軍亦同時大舉北上,一場對河北趙軍的大戰,也是對天下復辟勢力的總決戰自此開始了。
章邯王離沒有料到的是,河北的決戰態勢猛烈地牽動了天下反秦勢力,尤其強烈地震撼了正處於彌散狀態的江淮舊楚勢力,由此引發的竟是一場真正決定帝國命運的最後大戰。
二、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
定陶大敗,項梁戰死而項楚軍潰散,山東反秦勢力墮入了低谷。
沒有了項楚主力軍的支撐,復辟諸侯們立即一片渙散之象。大張舊日六國旗號的復辟之王,幾乎家家蕭疏飄零。新韓不足論,張良所擁立的韓王韓成只有區區數千人馬,惶惶然流竄於中原山林。新魏則自從魏王魏咎自焚於戰場,魏豹等殘存勢力只有亡命江淮,投奔到楚勢力中,此時連再度復辟的可能也很渺茫了。新齊大見疲軟,齊王田儋戰死,隨後自立的田假又在內訌中被驅逐,田假勢力分別逃入楚趙兩諸侯。稍有兵勢的田榮雖再度擁立新王,然卻因追索田假殘餘,而與楚趙兩方大起齟齬,互相冷漠,以致齊軍既不對秦軍獨立作戰,也不援手任何一方,始終遊離在以項楚為盟主的反秦勢力之外。項梁一死,田榮的齊軍再不顧忌楚軍,開始獨自孜孜經營自家根基了。北方的新燕更是乏力,燕王韓廣在相鄰的九原秦軍威懾下自保尚且不暇,困縮在幾座小城池中,根本不敢開出對秦軍作戰。當此之時,山東諸侯軍不成軍,勢不成勢,唯有河北新趙呈現出一片蓬勃氣象,以號稱數十萬之眾的軍力多次與郡縣地方秦卒小戰,並攻佔了幾座小城邑,一時大張聲勢。項梁戰死後。河北趙軍儼然成了山東反秦勢力的新旗幟,成了潛在的山東盟主。唯其如此,秦軍南北合擊新趙,各方諸侯立即覺察到了巨大的危險。
對一體覆滅的危局警覺,楚地勢力最為激切深徹。
項梁兵敗之後,楚之格局迅速發生了軍政兩方面的變化。
在軍而言,中原轉戰的項羽、劉邦、呂臣三部,因不在定陶戰場而僥倖逃脫劫難。之後,三部立即東逃,退避到了東部的彭城地帶①:呂臣部駐紮在彭城以東,項羽部駐紮在彭城以西;劉邦部沒有進泗水郡,而是退回了與泗水郡相鄰的碭郡的碭山城,也就是回到了原本逃亡為盜的根基之地,距離彭城大約百餘里,也算得在新楚傳統的勢力圈內。此時,楚軍的總體情勢是:項楚主力大軍及其依附力量,已經在定陶戰場潰散,突圍殘部四散流竄,項羽軍的數萬人馬成為項楚江東勢力的唯一根基。劉邦軍始終只有數萬人,在此前的新楚各軍中幾乎無足輕重,此時卻突然地顯赫起來。呂臣軍亦有數萬人,原本是收攏陳勝的張楚殘部聚成,在此前的新楚各軍中同樣無足輕重,是故劉邦呂臣與項羽合軍轉戰中原,始終是年青的項羽主事,而呂劉兩軍一直是相對鬆散的項羽部屬。此時,呂臣部也突兀地顯赫起來,一時形成了項、劉、呂三軍並立的新格局。
列位看官須得留意,此時的山東亂軍沒有任何一支力量有確定的兵馬人數,史料中輒以數千數萬數十萬大略言之而已。從實際情形說,此時正當秦軍大舉反攻之期,新諸侯們流動作戰,兵力聚散無定,也實在難以有確切之數。某方大體有一支軍馬幾座城池,便算是一方勢力了。是故,其時各方的實際結局與影響力,常常不以實力為根據,而具有極大的戲劇性:往往是聲名滿天下的“大國諸侯”,結果卻一戰嗚呼哀哉,如齊王田儋、魏王魏咎等。往往是聲勢原本不很大,卻在戰場中大見實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