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更假了。大家因工作關係而相識,相處很好而發展了友情。有時難免會一起吃頓飯,小聚一下,敘敘舊;一起飲上二杯酒,就顯得更親近些,聯絡彼此的感情。酒無疑是一個增進友誼,加深印象的謀介。好酒、名酒固然好;但只要主人盡力盡情了,普通酒也異曲同工同樣奏效。記得90年代,有一次在無錫塑機廠,陪同中機總公司接待當時蘇聯大使館駐華商務代表,午餐時喝的是茅臺酒,晚餐五糧液,廠長問這位客人哪一種酒好些,客人回答:是酒就是好,只能說哪個更好!這大概就是嗜酒如命的人對於酒的觀念。孔乙己一盤茴香豆,喝點紹興老酒,樂在其中;武松三大碗米酒,肚熱膽壯,英雄本色;80年代,好酒憑票供應,一瓶一塊多錢的洋河普曲,勝似現在的茅臺五糧液。

80年代我國企業的財務制度是很健全的。當時工廠廠長要請客吃頓飯,可真是難上難!即便是外商來了,請客吃頓飯,做帳時還要請作陪的外貿公司出張證明函。完全杜絕了公款消費的事情。儘管如此,人情往來的事情總還是難免的。記得82年輕工部輕機總公司與德國巴登費爾德公司商談該公司與無錫塑機廠合作生產HK300機型事宜,第一次在浙江杭州市談判時,當時塑機廠的廠長張槐謀和銷售科長秦明觀與我相約一起乘同一趟火車去杭州,我在南京上車,他們在無錫上車,車上集合相會。當時,南京到杭州,乘火車得要8個多小時,無錫出發也得要將近6個小時,在車上免不了要加點餐,張廠長自費買了點無錫排骨、幹切牛肉帶上車來作下酒菜,與我們一起在車上小酌閒聊,三杯二盞淡酒很是怡情。時過20多年,對此我記憶猶新。以後,為此項業務,我多次前往無錫塑機廠。每次去無錫,如果不是陪同外商,秦明觀先生和廠長都會來車站接我,安排住在火車站附近的中國飯店;因為中國飯店是無錫的一家涉外餐館兼旅館,總經理是無錫赫赫有名的特級廚師,與無錫塑機廠協作關係過從甚密,這樣吃飯問題就解決了:吃飯時,就幾個人擠在狹小的總經理辦公室裡,酒資自理,菜餚免費。現在看來很是寒酸,卻是情誼深長,令人懷念的,既節儉又實惠。90年代後,餐飲消費成了不足掛齒的尋常小事,標準和排場卻越來越高了。公款消費,花再多的錢也無人心疼;吃好了嘴一抹就完事,並不留情。

說到酒,似乎有說不完的事;但細細一思量,又都是些雞毛蒜皮的無聊瑣事,說了也無趣。算了,還是就此煞住,暫告一段落吧。

2008年12月17日(星期三)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喝酒

喝 酒

喝酒在飲食文化上是個大題目了。世界各國,地理上的差距,氣候、文化的不同,生活習俗自然也就大不相同;但喝酒的習慣和愛好,卻大同小異,基本上是一致的。

酒的發明者,其實也是很了不起的,它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果不是有酒,吃頓飯,筷子動二下就結束了,多沒有情趣,尤其是在節日和喜慶的時候;當然,也不能天天花天酒地的不務正業、無所事事。酒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使用得不恰當還會成為生活的奢侈品;酒是生活的裝飾品,可以豐富人們的生活,把人生裝點得格外美麗,完全是錦上添花的東西。酒應當是古代某個時期,人們生活相對較為寬鬆時的產物,甚至會是一種集體的創造發明,並且歷經了許多代人不斷的改良。遠古時期,五大洲之間,交通不便,相互閉塞,毫無聯絡,但不論是在古希臘、抑或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到處都可以看到酒的蹤跡,這應該是可把酒作為集體智慧產物的一個明證。生活富裕、寬鬆了,就有了閒人、閒工夫,文化應運而產生、發展;酒也是如此。

酒是多餘的東西,一種生活的點綴。酒因此成了一種文化類的商品,追求一定的品位。人們大抵是在節假日、喜慶的日子要喝點酒,營造點歡快、熱鬧的氣氛和場面。不過,就個人而言,一旦染上了好酒的不算不良的嗜好,每逢閒暇的時候,難免總想小咪一口,既開胃、增進食慾,又促進血液迴圈,有百利而無一害。但如果自我控制不好,過量的飲酒,就另當別論了,絕對是有害無益的了。近來,我有幾個小我十來歲,酒量很大、正當壯年的朋友主動宣告自己戒酒了。其實,這也是一種迫不得已的明智之舉:正當壯年,應酬多,大家都知道他酒量大,一旦舉杯,必然過量,經常這樣,自戕身體,得不償失;不如早早地偃旗息鼓,打出免戰牌來,安全過場,雖然起初朋友們難免會有些微詞、閒言碎語,幾次一過也就習慣成自然了。與他們相比,我就有著明顯的有利條件: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