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部分

歷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至1664年(康熙三年)的四十六年間,有名有姓背明降清的“貳臣”有一百三十六人,但死於抗清殉明的忠臣孝子,卻多達三千七百八十七人。這個數字,不是明末遺民杜撰,而是乾隆清政府《勝朝殉節諸臣錄》的官方統計數字(勝朝,是指被滅亡的明朝)。

大漢忠烈,真是不絕如縷。所有這些人,或為封疆大臣,或為布衣文士,國難之時,他們皆臨危不懼,挺身赴難,百屈不撓,殺身成仁。

痛呼天地痛,山川草不悲。透過他們的人生軌跡,我們確確實實能更加堅定中華民族精神本質的信仰。

相較之下,李永芳、孔有德、吳三桂、洪承疇、尚可喜、許定國、鄭芝龍、孫可望、駱養性、馮銓、孫之獬這樣的貳臣賊子,屈膝虜夷,同流合汙,殘殺同胞。他們的低下人格,在張煌言等忠臣義士的名字前,尤顯卑汙。

如今,歷史翻案風大起。對於貳臣們貪求富貴榮華偷活苟生的行為,近來不少小文人從“世界主義”、“人道主義”角度,大講特講他們的行為是“棄暗投明”,是個人生存權的選擇權利,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明智之舉”。。。。。。如此美化貳臣,如此解析“人性”,真真令人齒冷心寒。

歷史,是用來提高價值認識的,絕不是拿來“超越”的。

國家、疆域、民族的概念因時而易,王朝更迭與政權對峙前因後繼,但正義價值和道德標準,綱常倫理,應該是千年不變,歷久彌新。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種凜然大義的民族呼聲,連同“虜”、“胡”、“韃子”等等詞語,在今天可能也成為敏感的東西。

有人會說,“歷史上的女真、契丹、匈奴等等少數民族,都已經是中國人了啊。岳飛、文天祥、張煌言嗎,都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

大謬特謬!

作為今日的中華民族統一體,滿蒙回漢各族同胞,相濡以沫,攜手共進。但是,中國歷史上,漢族,作為主體民族,我們那些民族英雄在特定歷史時期有感而發、保家為國的振聾發聵之聲,當然不能被故意忘記或者歪曲。

歷史上的忠奸、善惡、是非,絕不能因為民族大融爐的烈火而完全消融殆盡。這不是民族偏見問題,而是民族大義和道德價值觀問題。

如果我們迴避歷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