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年貴州、廣西、陝西、浙江、廣東等省響應反袁,宣告獨立。

袁手下的大將,除曹錕與護國軍對峙於四川之外,幾全保持中立。尤其是段祺瑞與馮國璋,因帝制改組二人受冷落。段則靜觀其變,馮自擁兵南京。3月22日袁被迫撤消「帝制案」,仍稱「大總統」。但十九省通電要袁自行退位,這竟包括馮國璋與李純在內。袁世凱謀自保,再起用段祺瑞;先是以段取代徐世昌任國務卿,繼而廢國務院恢復內閣總理制,由段祺瑞組閣。但是袁的勢力繼續分崩離析,最後連廣東陳宦及湖南湯薌銘也宣告叛離。袁接報後,一病不起,不久便於六月六日在憂患中死去。

袁世凱自1915年12月12日接受稱帝,至1916年3月22日解除帝號為止,前後只不過八十三天。

然而,袁世凱雖死,北洋政府在。而且,軍力未減,各據一方。於是,依照「袁記約法」取讀遺言,袁死前推薦的繼任者是 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就此,黎元洪以副總統資格繼任大總統,段祺瑞仍然當總理,徐世昌因勢力不足退返河南老家。南北各省對這決定罷戰言和;及後又起變化。因要重組國會,牽涉誰才是應被恢復的合法國會議員發生問題。由於南方力主應以南京最初「臨時約法」為重組依據;北方則一度欲按照袁的約法行事。旋在馮國璋促使下,段祺瑞終於讓了步,因黎元洪是南北副總統。7月29日黎宣佈重行「臨時約法」,一面重新召集國會,一面委段擔任總理。8月1日,國會復會。黎出席並補行大總統宣誓禮。10月30日國會選馮國璋擔任副總統。

孫中山回上海發表繼續鬥爭宣言,敦告國人「不徒以去袁為畢事」,並把「中華革命黨」總部移返中國。

第1章,第6節:府院之爭,張勳復辟

陳天璇《中國歷史何其易下編》現代史

第1章,第6節:府院之爭,張勳復辟

第1章,第6節:

府院之爭,張勳復辟

袁世凱死後的中國,存在多種政治勢力。其中,有大大小小擁兵自重的地方軍隊巨頭,被史家按地域將他們分稱為皖、直、奉、滇、桂等五大派系。其實,皖、直、奉這三支勢力,都曾是袁氏統率下的北洋軍隊伍。袁死之後公開分裂,各佔幾省地盤,開始軍閥割據。他們之中,皖系由段祺瑞當頭子,其軍隊控制著安徽、山東、浙江、福建等省地盤;被史家稱「皖系」,因段是安徽人。其次是直系,由馮國璋當頭子,其軍力盤據江蘇、江西、湖北、直隸等省;被史家稱「直系」,因馮是直隸人。再次是奉系,由張作霖當頭子,其勢力自遼寧(古稱「奉天」)擴充套件至吉林、黑龍江等東北三省;被稱為奉系,因張是奉天人。此外,滇系的頭子是唐繼堯,他是雲南督軍;除雲南外,他控制著貴州,常揮軍向四川推進並擴大地盤。至於桂系,是由陸榮廷當頭子,他是廣西督軍。除據有廣西,常侵佔廣東,並同時驅軍把龍濟光隊伍趕到海南島。另外還有:閻錫山據山西,張勳屯兵徐州,都是擁兵強人,但又自樹一幟。總之,他們這批強人,時而三兩聯合,時而各宣獨立,左右當時政局。與此同時,孫中山亦把「中華革命黨」總部由日本移上海,評時論政,籲再革命。

但是,無可否認,中國那時的政治中心是北京政府。依照南京「臨時約法」重組的國會,最迫切的議題是再度研究並企圖透過被袁世凱擱置的「憲法草案」。然而,在討論關於地方政府與憲法的關係時,卻因議員們所代表的利益不同,分為兩派,僵持不下。原屬國民黨員的議員欲仿效歐美製度把地方自治權寫入憲法,主張省長民選,限制集權中央,組成了「憲法商榷會」,代表著西南各省的利益和勢力;原立憲派人士居多的進步黨,原本就是擁護袁世凱的政黨,如今遂支援袁的嫡系段祺瑞,主張省長委任,欲保中央政府領導,組成了「憲法研究會」,極力與北洋軍的勢力同進退。北京政府的大總統雖是黎元洪,但實權掌握在總理段祺瑞手上。因為段同時統率著陸軍。而且,段是北洋軍集團中勢力最強的「皖系」的頭子。只是黎元洪卻不甘俯就,常以「臨時約法」規定的總統覆籤及藉助國會議員意見的分歧,與段抗衡。黎附和「商榷系」的地方自治反對「研究系」的中央集權,雙方糾纏。這種兩不賣帳的高層權力賽遂演變為史稱「府院之爭」。府,就是黎元洪的大總統府;院,就是段祺瑞的國務院。

1917年2月在歐洲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了另一高潮。德國下令封鎖海運,使美國決定要參戰。為了壯大聲勢,美促中國加盟。本來中國無參戰的必要。但美國以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