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81章 上帝的選民(三)

——“琳經理那新教是什麼呀?哪裡的人信奉新教呀?”

——“那個新教(protestantism),亦稱基督新教,其實,也是從天主教裡分化出來的。與天主教、東正教並稱為基督教三大流派。

中國常以“基督教“一詞單指新教,民間常稱為耶穌教。

因它對羅馬公教(即天主教)抱抗議態度,不承認羅馬主教的教皇地位,故西方一般稱基督新教為“抗羅宗”或“抗議宗”。

這個詞源出德文“protestanten“(抗議者),最初指1529年在德意志帝國會議中,對恢復天主教特權之決議案提出抗議的新教諸侯和城市代表,後衍為新教各教派的共同稱謂。

其實,新教與天主教的分裂歸根結底也還是一次領導權之爭。

公元14世紀歐洲在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下爆發了曠世瘟疫黑死病,導致整個歐洲在很短時間內有差不多40%的人病死。

特別是在教會統治最為穩固的義大利等南歐地區,病死率更是高的驚人,有些地區甚至達到了90%。

這種曠世浩劫導致教會統治的權威喪失殆盡,一些世俗貴族開始嘗試從教會的統治之中脫離出來,歐洲的神權體系開始瓦解。

而這時一些宗教人士也看到了這個發展勢頭,開始從宗教角度提出新的理論,配合世俗貴族擺脫神權統治的需要,宗教改革的序幕也就此拉開。

一般認為公元1517年德國教士馬丁?路德提出的《九十五條論綱》是宗教改革運動的起點。

但其實宗教改革真正最重要的節點恐怕是公元1534年,因為在這一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以自己要離婚為由頭,正式和羅馬教廷決裂。

他自封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領導者,正式創立了英國國教會,也就是比較早的新教教會。

而在此之後,歐洲各國也都陸續發生了一系列試圖擺脫羅馬教廷控制的宗教改革,很多時候因為衝突激烈,這些改革演化成了宗教戰爭。

其中最主要的宗教戰爭包括北歐各國及部分日耳曼邦國與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之間進行的“三十年戰爭”,以及法國從公元1562年到公元1593年之間進行的8次宗教戰爭。

這些戰爭規模之大,傷亡之慘重在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之前都是罕見的,其中“三十年戰爭”總共造成了差不多800萬人死亡,而法國宗教戰爭則造成了大約300萬人死亡。

最終戰爭的結果是多數北歐國家成為了新教國家,而多數南歐國家和部分中東歐國家仍然維持天主教。

另外因為後來英國的海外殖民地特別大,所以在前英國的殖民地,比如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信仰新教的人數都超過信仰天主教的人數。

而在西班牙和法國的殖民地,如拉美和非洲,信仰天主教的人數則比較多。

彼此聲稱信仰一個宗教的兩派為了爭奪領導權打了這麼多年,死了那麼多人,自然也得找出一些理論分歧,所以新教和天主教在宗教制度和教義理解上也自然是有一定分歧的,其中比較主要的有幾點:

一是新教不承認羅馬教皇的卓越地位,或是說領導地位,認為其違反基督教《聖經》的陳述。

其次新教基本上只認可基督教《聖經》,而天主教則將很多歷史傳統和歷史宗教著作看的地位很高。

另外,天主教因為歷史傳統,其宗教儀式相對於新教要多很多,而且還非常尊崇耶穌的母親瑪利亞,而新教的儀式則要簡單一些,而且認為尊崇瑪利亞不符合基督教教義。

最後新教一般允許其神職人員結婚生子。”我說。

——“我終於知道了,為什麼神父不能有孩子,而牧師卻有家庭。以後,再看外國電影我就明白了。看來呀,不讓神職人員過世俗的生活確實不明智。是要遭反對的。呵呵……”聞藝笑道。

——“這個我以前怎麼沒想到呢?也許這還真是個原因呢!物極必反了。”我笑道。

——“琳經理,我覺得他們爭來爭去就是想證明自己才是正統是嫡傳,是真正的《上帝的選民》對嗎?”

——“哈哈哈……原則上是這樣的。不過諷刺的是被譽為《上帝的選民》的人群偏偏信奉的不是基督教。儘管,那個耶穌是猶太人,聖經也是猶太人寫的,可是猶太人卻不屬於基督教徒,他們信奉的是自己的猶太教。

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一說源自《聖經?舊約?申命記》,指猶太人是上帝特別挑選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