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80章 上帝的選民(二)

——“想啊!”聞藝答道。

——“那你就下樓買兩個冰激凌回來,我就告訴你。”我笑著說。

聞藝看了我一眼,轉身跑了出去,沒過一會兒,她拿著兩個冰激凌回來。

——“哈哈哈,既然你這麼乖,那我就把我知道的和你講講,事先宣告,本人水平有限,有錯誤的地方你也多指教啊!”我接過冰激凌笑著說。

——“我要發現你哪裡錯了,絕不姑息!”聞藝吃著冰激凌說道。

基督教是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也是西方世界的傳統宗教。

基督教內部教派臨立,可以被分成新教、天主教、東正教以及東方正教會等幾個大類。而這些教派的形成,跟基督教歷史上幾次大分裂密切相關。

那麼當時是什麼導致了這些教派的分裂?他們之間最大的不同點又是什麼呢?

如果從世俗歷史的視角去講,這幾次大分裂可以說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基本上這些分裂都是地理分裂,即不同的地理區域產生了分裂。

因此可以被視為是某些區域不願意服從當時公認的權威,而權威又無力將其鎮壓,最終導致雙方分道揚鑣。

而從宗教視角去講,那麼每次都會有具體的教義分歧。

首先,我們來說發生在公元451年的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

這次大分裂時間最為久遠,知道的人也最少,但在基督教歷史上意義卻也非常重大。

這次大分裂分家的雙方是包括現代東正教、天主教和多數新教教派在內的“西方教會”和流行於亞美尼亞、埃及、衣索比亞、厄利垂亞以及敘利亞等亞非地區的東方正教會。

當時基督教已經成為東西羅馬帝國的國教,但各地基督教會在關於一些“核心教義”的理解方面卻存在分歧。

所以,東羅馬皇帝馬爾西安召集了東西羅馬各地的基督教會到今天土耳其境內的迦克敦開會,試圖彌合各方的分歧。

最後這個會議確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這個基督教的核心教義,但參加會議的幾個東方教會,主要是埃及科普特教會和亞美尼亞教會卻拒絕接受這個定義,因此在此後與西方各個教會分道揚鑣。

而在此之後,這個在迦克敦舉行的會議被西方教會視為奠定基督教基本教義最重要的歷史會議之一。

但東方教會卻將其稱為“惡兆迦克敦”,認為它召開的目的就是強迫東方正教會向羅馬教皇效忠,而且是出於政治目的,也開了基督教徒迫害基督教徒的惡劣先河,而這種分歧直到今天仍然存在,東方正教會雖然勢力極其弱小,但仍然沒有和西方教會重新合流。

基督教歷史上最具有標誌性的一次分裂發生在公元1054年。

在這一年,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分裂正式形成。

這次分裂的原因,其實可以追溯到東西羅馬的分裂,以及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日耳曼人成了西歐地區的政治主宰,東羅馬帝國則以希臘文化為主,雙方之間的文化分歧越來越大。

而按理說,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作為羅馬帝國國教傳遍歐洲北非的基督教重心本應向東羅馬帝國傾斜。

其實,那時迦克敦會議上已經做出了類似決定,將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主教提高到了和羅馬教皇同等的地位。

但羅馬教皇始終拒絕接受這個決定,東羅馬帝國境內的各個教會也拒絕認可羅馬教皇地位比自己高。

而這一點就是雙方再次分裂最基本的根源。

也就是說,西歐教會其實更像是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羅馬教皇的權威高於其它所有教會,整個天主教體系裡的教會在信仰上都歸羅馬教廷領導,教徒也都向羅馬教廷效忠。

而東正教的體系則更像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不同地區的不同教會彼此擁有一定獨立性,同時沒有哪個地區教會的地位高於其它地區的教會。

當然這只是一個類比,實際的情況要複雜很多。

所以簡而言之,雙方根本的分歧就是東羅馬帝國境內的教會拒絕承認羅馬教皇是所有教會的領導。

現在天主教信仰主要存在於歐洲和拉丁美洲地區,教徒約為12.75億。東正教則是希臘、俄羅斯和一些東歐國家的主要信仰,教徒約4億。東派因強調自身正統性的宗徒繼承教會因此稱為正教。

當然,既然是宗教爭端,雙方也總要給自己找一些宗教方面的理由,即教義理解和宗教儀軌方面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