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西姆神父1712年去世,戰俘們請求再派個新神父,於是傳道團加快了組建。
1714年修士大司祭伊拉利昂?列扎伊斯基及其隨行人員被派往bJ。他攜帶著聖像、金冠、宗教用具和書籍。
1716年傳道團來到中國,受到中國的隆重接待,向他們提供了住房和用具。除了理藩院提供給他們的一次性補貼外,每月還發給奉祿。
清朝政府將傳道團人員算入自己編制,原因是這些東正教神職人員是在為清朝軍隊中“俄羅斯隊”士兵提供服務。在俄國這個傳道團由西伯利亞教區的教會管轄。
中國政府又為第二班傳道團提供了bJ市中心的一處館址,靠近皇宮、政府機構和商業區。此前那裡是王侯們進京的落腳地,在俄國傳道團進駐後那裡被稱為南館,以區別於北館(俄國戰俘的駐地)。用中國政府為南館的撥款修建了磚結構的“奉獻節”教堂,將聖尼古拉聖像擺了進去,這個教堂為來中國的俄國商人們提供宗教服務。
中國人用自己的傳統建築藝術來修建這個教堂,它極為堅固,抵禦住了1730年的大地震,當時僅bJ就有約人死亡,而第一座東正教小教堂卻在地震中坍塌。晚些時候,在原址上修建了東正教“聖母堂”。
俄國傳道團與天主教傳教士不同,它不在漢人和滿人中積極傳播東正教,不參與宮廷鬥爭。
傳道團的活動只侷限於維持在華俄人的宗教信仰,執行外交使命,為俄國商人提供住所和幫助,學習中文和滿文。由於上述特點,它受到中國政府的善待,沒有發生遭迫害的事件。
從18世紀60年代起,由於清政府禁止俄國商人在中國境內從事貿易活動,多次中止俄中邊境貿易,所以來華的俄國商人銳減。
此外,俄國使節沒能與清政府就在bJ建立俄國外交代表機構達成協議,因此傳道團實際上變成了俄國獲取有關中國情況的唯一可靠訊息渠道。
bJ傳道團的任務之一是學習滿文、漢文和蒙文,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宗教。
傳道團中還有一些來自俄國高等院校和神學院的學生。根據他們所學專業、意願和能力安排他們的學習科目。他們在這裡學習醫學、數學、文學和哲學、孔子學說、歷史、地理、統計和中國法律。
bJ傳道團造就了一批著名漢學家,其中有拉索欣(1707年—1761年)、列昂季耶夫(1716年-1786年)、比丘林(1785年—1853年)、科瓦列夫斯基(1800年—1878年)、扎哈羅夫(1814年—1885年)、卡法羅夫(1817年—1878年)、瓦西里耶夫(1818年—1900年)。
1900年,俄羅斯傳道團的北館遭到了搶劫和被毀。傳道團團長因諾肯季、教士和一些教民躲進俄國外交機構,長達兩個月之久。在起義被鎮壓後,因諾肯季在雍和宮喇嘛廟找到了棲身之處,並在那裡開設臨時教堂,由於它的存在使雍和宮免遭外國軍隊的洗劫。
1917年蘇聯成立後的幾十年,bJ傳道團為許多俄國難民提供了棲身之地和工作,使許多人在流亡途中做一短暫喘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bJ的俄國人團體很快解體了。
1955年決定關閉傳道團,由於莫斯科東正教大牧首公署在中國的東亞轄區消失,教會的所有財產和建築都交給了中國政府。
教會的南館移交給了中國政府。
北館連同建築和財產都成為蘇聯國家財產,1955年,根據中蘇兩國有關條約規定,蘇聯駐華大使館遷往該地。
1956-1959年蘇聯駐華使館在這裡陸續建起一片新的俄式風格的建築。
我們看到的大使館主樓為建成於1959年。
使館內設有俄羅斯貿易代表處、國際中學、家屬樓、俱樂部、幼兒園、體育場、游泳池、網球場。使館區為花園式風格,環境寧靜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