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內閣鬥爭,張居正透過幾年的冷眼觀察,對朝廷的政治腐敗和邊防廢弛有了直觀的認識。”
徐階:張居正確實聰明好學,要不然老夫也不會重點培養他。
對於張居正的聰明程度,就他都大為驚歎,不愧有神童之名。
他讓張居正去學習歷朝歷代的典章制度,張居正總能在短短時間就熟背下來,並能領悟每一條典章制度背後的用意。
夏言:嚴嵩這個無恥小人,競爭不過老夫就在背後捅刀子,實在是可惡。
他為了奪得首輔之位,對嚴嵩可謂是千防萬防,不給對手一丁點機會。
可沒想到他打敗了對手,最後卻被對手誣陷,導致自己含冤而死。
不過既然他現在已經知道了,那就不可能再給嚴嵩絲毫機會。
張居正回想起進入翰林院時,正好趕上了內閣鬥爭。
夏言和嚴嵩兩個內閣大學士為了首輔之位,兩人鬥得死去活來。
最後嚴嵩更是透過進獻讒言,幹掉了已經奪得首輔位置的夏言。
連內閣都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說其他官員了。
由此可見,當時朝廷的政治腐敗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張居正被提拔為翰林院編修。”
“期間他走訪官員並考察地方民情,勤於處理分析政務,同時受到大學士徐階等人的賞識。”
“並於同年撰寫《論時政疏》,首次提出政治改革包括抑制宗藩、整頓財政、整肅吏治、修繕邊備等主張,系統闡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張。”
“但《論時政疏》並未引起嘉靖皇帝的重視,此後張居正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再沒有上過一次奏疏。”
嘉靖:朕之所以不重視《論時政疏》,是因為張居正提出的改革主張不合時宜,一個不小心就會引起天下大亂。
不管是宗藩問題,還是財政問題,或者是吏治問題,又或是邊備問題,他自然看得一清二楚。
這些無一不是關乎大明江山社稷的重大問題,但他不敢輕舉妄動。
張居正的主張雖好,但沒有可操作性,非常容易引得朝野震盪。
張居正:在我知道上的奏疏沒有引起嘉靖皇帝重視時,我就知道改革的時機還不成熟,還需要靜待時機。
他當時上奏《論時政疏》闡明改革的主張,是希望可以獲得嘉靖皇帝的重用。
可無奈的是,嘉靖皇帝一點都沒有興趣,而是束之高閣。
“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張居正的妻子顧氏去世。”
“同時張居正的恩師徐階遭受內閣首輔嚴嵩排擠,而他自己在官場也非常失意。”
“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張居正因病請假離開京師回到故鄉。”
“告病還鄉的三年時間裡,張居正開始修身養性,遊山玩水。”
“這期間張居正遊覽了許多名勝古蹟,使他發現了“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併”的問題。”
“這一切不禁使他惻然心動,責任感讓他重返政壇。”
張居正:我雖然很想施展心中的抱負,改革大明面臨的弊病,可奈何沒有這樣的機會。
他在朝堂上一直有恩師徐階作為靠山,兩人是一榮俱榮的關係。
恩師徐階遭到內閣首輔嚴嵩的排擠打壓,他作為恩師的門生,官途自然不會好。
眼看沒有得到重用的機會,他索性請病假回老家等待時機。
他在老家三年也並非什麼事都沒有幹,而是到處走訪,觀察民生。
也正是透過三年的走訪觀察,他深刻明白了老百姓所面臨的困境。
土地兼併的問題已經越發嚴重,很多老百姓被迫失去土地。
要是再不解決這個難題,大明的局勢越發艱難,很可能陷入風雨飄搖之中。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張居正回到翰林院,但只被朝廷封了個小官職。”
“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徐階兼任吏部尚書,讓張居正負責國子監司業的工作,可以參與朝廷決策和主導社會輿論。”
“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張居正經過徐階引薦成為裕王府講官,趁機結識交好李芳等太監。”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嘉靖去世。”
“徐階起草遺詔並引張居正與之共謀,不久張居正升任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
各朝古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