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靠一句“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顯然是不足夠的。
因為皇帝一句“鼓舞士氣”就堵了回去。
不過大晉對高句麗的確多次受挫,倒不是他們沒打贏,但打贏之後卻沒收服對方,在他們看來,那和沒打贏是一樣的。
像對東西突厥,高昌等國,他們打過去,贏了,把地盤佔了,設了州郡,以漢人之禮治之,這才算贏。
再不濟和吐蕃一樣,打贏了,該收回的土地收回,收不回的,接下來幾年你也老老實實的納貢,皇帝逢年過大壽,讓你進京來賀壽或者過個節,吐蕃不僅會派使團過來,偶爾吐蕃王還會自己親自過來。
這才叫親和,叫有來有往,叫親密無間,叫番邦之國。
結果輪到你高句麗,打你的時候投降倒是快,摺子上寫的比唱的都好聽,但該納貢的時候不納貢,叫你進京來敘一敘,你百般推脫,這也沒啥,你不找存在感,皇帝忙得很,也懶得搭理你。
結果你昨年斬斷其他藩國來朝的道路,今年就暗搓搓的出兵搶我的地盤,這就很過分了。
這樣的情況,要說他們大晉贏了高句麗,就是文臣出身的大臣們也不能答應,更不要說武將們了,他們早憋著一口氣了。
而私底下,民間是有些不好的傳聞的。
因前朝覆滅的原因有一半是因為東征高句麗,因此民間總說高句麗就是中原的剋星,誰對上它,都會被滅國。
此時皇帝御駕親征和派兵東征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也正因為這一點兒,眾臣才能那麼快被說服。
不過他們這一關是過了,後宮裡還有皇后的那一關呢。
於是皇帝離開御書房往後宮去時還特意叫上了周滿,把太子也給捎帶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