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60章 揚州之戰(上)

【揚州之戰】 大宋建隆元年(960)9月,趙匡胤下詔討伐揚州叛賊李重進,派出了國家隊: 石守信:揚州行營都部署 王審琦:揚州行營副都部署 李處耘:揚州都監 宋延渥:都排陣使 在戰爭策略方面,趙匡胤諮詢了他的首席智囊——趙普,趙普說李重進依靠淮河天險,修繕城池,自以為固若金湯,但他外無盟友援助,內部糧草又缺乏,我們應該速戰,給他過量傷害,不要拖延,否則夜長夢多,萬一他真的等來“勢”呢。 無論是平潞州還是平揚州,趙普的觀點都是一個字——幹!他們既然想等外援,那就要在外部勢力還未反應過來的時候,把他解決掉。 趙匡胤非常欣慰,於是立即下詔親征,像柴榮一樣,親力親為,親征狂魔。 10月末,趙匡胤率領主力部隊乘船南下,這仍是基建狂魔柴榮留下的遺產。大軍從汴州走水路,在泗州登陸,隨後擊鼓而行,金鼓聲傳遍淮南,聲振屋瓦。 臨出發的時候,趙匡胤對群臣說了自己的戰爭宣言:朕對周室舊臣無所猜忌,李重進卻不能體諒朕的寬大胸襟,自懷反側,那就只好辛苦大家去撫慰他幼小的心靈了。 怎麼撫慰? ——“今六師在野,當暫往慰撫之爾”。 用軍隊來撫慰,以德服人,就像撫慰潞州一樣。 當趙匡胤抵達大儀鎮(今江蘇省儀徵市大儀鎮,揚州西北)時,收到石守信發回的前線緊急戰報(馳奏):老大,快來吧,別錯過好戲啊(城破在朝夕,大駕親臨,一鼓可平)! 趙匡胤立刻放棄休息,遲奔前線,抵達揚州城下的當天,揚州被攻克(次揚州城下,即日拔之)。 就是這麼快。 我們也許可以從一個小小的細節中,窺探李重進集團覆滅之迅速的原因: 城池即將陷落之時,李重進同樣選擇了舉族自焚,這時候,他身邊的親信勸他殺了陳思誨。陳思誨是來送丹書鐵券的欽差大臣,李重進之前將其囚禁。李重進苦笑一聲,說我馬上就要舉族自焚了,殺他有什麼用?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陳思誨只是快遞小哥而已,與我李重進無冤無仇,奉命傳諭,我的謀反與人家無關,朝廷前來征討,也與人家無關。 說完之後,李重進仰天長嘆一聲,隨即縱身跳入火海。李重進死後,他的親信們違背了他的遺命,殺陳思誨洩憤。 陳思誨之死,折射除了李重進集團的狹隘和短視,難怪敗地一塌糊塗。 趙匡胤進駐揚州城,搜捕出了李重進黨羽數百人,一律死刑;李重進的弟弟李重贊、兒子李延福,死刑;李重進的哥哥李重興,在聽到李重進官宣謀反的時候就已經第一時間自殺。 至此,宋初的兩大毒瘤、一大隱患——“揚潞合流”被徹底粉碎。在清洗逆黨餘孽時,朝廷還揪出了一個危險分子——澤州刺史張崇詁。 張崇詁,原名張崇訓,為避諱而改名,郭威時期為樞密承旨,後來外放為解州刺史、兩池權鹽使,在任兢兢業業,工作出色,榮獲組織上多次嘉獎,柴榮時期改刺德州,後改泗州,不久前剛剛改刺澤州。 李重進赴鎮揚州的時候,途徑泗州,時任泗州刺史的張崇詁熱情款待了他,並勸他到了揚州之後,要修繕甲兵、完備城防。當時柴榮還未駕崩,李重進也沒有太多別的想法。等到李重進兵敗自焚後,張崇詁的這段往事也被挖掘了出來。 如今,張崇詁是澤州刺史,澤州的戰略意義毋庸贅述,他搖擺不定的政治立場終於為他招致了應有的下場——死刑,籍家。籍家的意思是抄沒全部家產充公,男子為奴,女子為婢。 至於揚州城百姓,不僅沒有遭受清算,反而得到朝廷賑濟,趙匡胤給予每人一斛米,十歲以下兒童減半,向受到裹挾的揚州兵發放路費遣返,恩准他們解甲歸田。 總之,貫徹了“只誅首惡,餘皆不問”的原則,圓滿解決了揚州危機。 幾天後,南唐李璟乖寶寶照例派遣高階官員(左僕射,相當於宰相,百官之長)嚴續前來祝賀天朝上國戡平內亂;5天后又派第八子李從鎰入貢賀平揚州,再派戶部侍郎馮延魯來朝覲…… 很多史料都記載說李璟派其子“蔣國公從鑑”來朝行在,然而李璟根本沒有一個叫李從鑑的兒子,這又是本書值錢的地方。 《十國春秋·南唐·元宗本紀》中的有一段記載,原文“建隆元年(960)……蔣國公從鑑朝行在……” 《續資治通鑑》轉發了這段記載,於是以訛傳訛。 真相其實很簡單,這是《十國春秋》的一個小小筆誤,不過它在後文已經做了更改,在“宗室傳”中,有如下記載: “從鎰,元宗(李璟)第八子也……初封舒國公,改封蔣國。宋太祖徵李重進,從鎰奉命詣行在……” “……及貶制度降江國公……” 同時也備註了在《舊五代史》、馬令版《南唐書》中,將其記載為“李從益”,而陸游版《南唐書》和《唐餘紀傳》、《宋史》中則記載為“李從鎰”。因“李從益”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