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95章 長樂老之死4

而即便如此,馮道也沒有立即上路,而是賴在契丹給他安排的單位宿舍裡,嘴上答應著回國,可就是遲遲不動身。每當契丹人前來催促,馮道總是重複賈老闆的那句名言,“下週回國,一定一定。” 就這樣賴了一個多月,還不走,契丹人急了,皇上下了命令讓你走,你難道要抗旨不遵嗎? “相信我,下週回國,真的。” 隨後才極不情願地、磨磨蹭蹭地踏上南返之路,在路上,他也是逡巡不進,走一步停兩步,遇見驛舍必定留宿…… 他的隨行人員實在看不下去了,於是問他:“咱好不容易可以活著離開北國,迴歸中原了,只恨自己沒有肋下生翅,可您怎麼……您對契丹該不會是真愛吧?” 馮道說道:“你們懂什麼?是我們的車馬快,還是契丹鐵騎的馬蹄快?如果我們表現出急於歸國的樣子,不出一天就會被抓回來。只有表現出不願回國的樣子,才會使契丹人放心地放我們走,我們才能真的回國。” 眾人恍然大悟,欲擒故縱,薑還是老的辣。 對於這個故事,我們簡單梳理一下疑點和爭議: 首先是時間。 據《舊五代史》記載,馮道是天福二年(937)離開中原,天福四年(939)二月回國;而《遼史》則記載是會同元年(938)9月,馮道才來契丹,會同二年(939)二月送行。 其次,就是耶律德光對待馮道的態度。 按照《舊五代史》的記載,耶律德光非常器重馮道,甚至要郊迎,幸好被群臣以“天子無迎宰相之禮”勸阻。 而在《遼史》中,對此隻字未提,之是很平常地記載說邊境奏報馮道等人來為耶律德光呈獻尊號,於是耶律德光就派人去接引;到了契丹皇宮之後,也是按照國際慣例賜宴,然後進行常規地接待,期間給馮道“加守太傅”,天朝上國給番邦貢使加官進爵,這也是國際慣例,唐朝沒少給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來使加“某某都督”、“某某將軍”之類的頭銜,然後設宴餞行…… 關於耶律德光對馮道的態度,下面還會有一個小故事來讓《舊五代史》打臉,在此先按下,稍後再表。 問題來了,馮道是何時去的,又是何時回來的?他究竟有沒有經歷那段“下週回國”的驚險經歷? 我摘取了幾段史料,有意思極了: 《舊五代史·馮道傳》: “(天福)二年(937),契丹遣使加徽號於晉祖,晉祖亦獻徽號於契丹……” 《遼史》: “會同元年(938)六月,冊晉帝為英武明義皇帝……九月,邊臣奏晉遣守司空馮道……來上皇太后尊號……十一月甲辰朔(11月1日),命南北宰相及夷裡堇就館賜晉使馮道以下宴,丙午(11月3日),上御開皇殿,召見晉使……” 顯然,這次出使契丹的原因是契丹給石敬瑭加了尊號,然後石敬瑭乖巧地買一送一,不僅給耶律德光回贈了尊號,還給述律太后附贈了尊號。 只不過在具體時間上,《舊五代史·馮道傳》說是937年,《遼史》說是938年。到底哪一年?別急,再看一下《舊五代史·晉高祖本紀》: “(天福三年,938)八月,以左僕射劉昫為契丹冊禮使,左散騎常侍韋勳副之,給事中盧重為契丹皇太后冊禮使…… 十月……契丹命使以寶冊上帝徽號曰英武明義皇帝。 (天福四年,939)二月……宰臣馮道、左散騎常侍韋勳、禮部員外郎楊昭儉自契丹使回…… 三月,左僕射劉昫、給事中盧重自契丹使回……” 這就是歐陽修老爺子痛斥《舊五代史》,並親自撰寫《新五代史》的原因之一,《舊五代史》現場翻車,在《馮道傳》裡說是937年,而在《高祖本紀》中又說是938年。 不過,真相永遠逃不過我們的火眼金睛,稍加分析,便水落石出,本書最值錢的地方就在這兒——蛋疼: 先說真相: 938年6月,契丹使者來給石敬瑭呈獻尊號,該使者應該在8月之前就抵達後晉;隨後,經後晉群臣討論,於8月份派遣馮道等人向契丹回禮;馮道等於9月抵達契丹境內,並於契丹海關處依法依規予以停留(邊官奏請耶律德光指示),耶律德光派人專程來迎接,11月1日抵達契丹首都,開始了獻尊號儀式; 939年2月,契丹禮送馮道等回國;馮道於當月就回到汴州,而劉昫等則到了次月(3月)才回歸。 在《高祖本紀》中,有意將互獻尊號的先後順序顛倒,成了石敬瑭先派人去給耶律德光獻尊號(8月),然後契丹才給石敬瑭獻尊號(10月)。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給石敬瑭臉上貼金,好像是石敬瑭掌握著外交主動權,左右全域性,契丹人亦步亦趨……黑白顛倒,畢竟是石敬瑭的“本紀”,稍微美化一點點也是情有可原的。 同理,馮道用盡心機“下週回國”的故事只出現在《馮道傳》中,顯然也是給馮道臉上貼金。《高祖本紀》和《遼史》都說使團是於939年2月回國,馮道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