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95章 獨善曹彬

伐蜀大帥王全斌只用了六十六天就收復了蜀地,興奮之餘,王全斌上表朝廷,表示將士們剛剛活動開筋骨,充沛的荷爾蒙無處安放,乾脆,咱乘勝推進,捎帶手滅了南詔怎麼樣? 此時的南詔已經改叫“大理國”,其主段氏。為了方便理解,本書權且沿用開頭的稱呼。 擅改戰略,兵家大忌。趙匡胤急忙飛書叫停,說大唐之禍,正是由於與南詔之間的戰爭,不可不鑑,於是以玉斧指畫大渡河以西,說:“此外非吾有也。” 大宋與南詔以大渡河為界,互不侵犯,為日後統一中原奠定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 王全斌進入成都幾天後,東路劉光義也來到成都城外,孟昶使用了同等規格的亡國禮再次向劉光義投降。而幾天後,趙匡胤的安撫詔書下達,對於兩路宋軍的獎賞也是同等規格。於是,王全斌頗為不爽,認為自己才是平蜀首功,劉光義只不過是抱大腿蹭經驗的,從此之後,兩路將士爭功結怨,互相詆譭對方。 自古以來,滅蜀的中原將領很少有得到好下場的,遠了看三國時的鄧艾、鍾會,近了則是滅前蜀的後唐郭崇韜。 蜀地的地理條件實在太易於割據,因而入蜀將帥必定會引起中原天子的猜忌。比如這次趙匡胤滅後蜀。 在排程方面,趙匡胤調發兩路大軍,共同入蜀,而在封賞方面,故意忽略時間先後問題,給予同等獎賞,有意挑起王全斌與劉光義的矛盾,左右互搏、互相牽制;同時,在權力分配問題上,也處處給王全斌掣肘,史籍記載,說在大軍出發前,趙匡胤就下達了詔書,規定事無大小,王全斌必須與諸將商議,實際就是將王全斌的權力分散,結果王全斌攻下成都後,幾乎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辦事,軍中總會有人跟他唱反調;在成都投降後,朝廷又立即抽調蜀地降兵,且令大軍班師。 王全斌於是與崔彥進、王仁瞻等部下日夜飲酒消愁,縱使手下將士在成都搶錢搶糧搶娘們兒。“蜀人苦之”。 曹彬屢次勸他班師,王全斌置若罔聞。 不久,朝廷的任命狀送到成都,任命參知政事呂餘慶知成都府事、樞密直學士馮瓚知梓州,兩位文官分別坐鎮西川、東川。用文官當藩鎮,這也是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或者說削藩的大膽嘗試,後文會詳述。 唐末五代以來,有個不成文的慣例,那就是新攻克的地盤由攻克該地盤的大將鎮守,按照以往慣例,王全斌應該成為新任西川節度使。 王全斌的積怨開始爆發,他用了一個老套路——養寇自重。 先前他故意縱兵劫掠,擾亂了社會治安,在他或有意或無意的操縱下,蜀地群盜蜂起,宋兵恃功驕橫,局勢動盪不安。而這也成為王全斌不肯班師的正當理由,要維護當地秩序嘛。 呂餘慶到任後,王全斌表面上歡迎領導蒞臨指導,背地裡則一臉冷笑,心說看你丫的腐儒如何治理! 某日,巡街的小吏馳報,說有軍人在酒後鬧事,光天化日之下在商業街持刀搶劫,呂餘慶立刻派人將其抓捕,然後斬首示眾。 事情表面很簡單,但背後的故事相當不簡單,因為犯罪嫌疑人不是尋常百姓,而是“軍校”,是王全斌的人。 一般來說,軍人如果觸犯法律,要由軍事法庭來審理,而不歸地方管轄。也就是說,這位鬧市搶劫的嫌犯應該交給軍方——王全斌。眾所周知,王全斌縱兵劫掠,軍人膽敢明火執仗,就是因為受到了王全斌的指使。 這就是王全斌的伎倆。給呂餘慶製造一個無法處理卻又深受其害的工作難題,給呂餘慶一個下馬威。同時,也是養寇自重的一部分,讓朝廷知道一個道理:蜀地離不開王全斌。 王全斌把呂餘慶想簡單了,或者說把呂餘慶背後的那個人想簡單了。 呂餘慶沒有將嫌犯送交軍方,而是直接斬首示眾。這是大宋朝廷回敬王全斌的下馬威。 朝廷下詔徵調蜀地降兵來汴州接受改編,給予了他們優厚的路費盤纏錢。王全斌卻擅自削減其數,對蜀兵進行盤剝,引起了蜀兵的強烈不滿,當蜀兵行至綿州時,忽然譁變,推舉蜀將全師雄為領袖,劫掠州縣。 王全斌派騎兵總監軍朱光緒前往招撫。 原本全師雄等人是有意跟宋軍談判的,但朱光緒卻以無比強硬的態度回應了全師雄——將全師雄留在成都的家人滿門抄斬,霸佔其女兒,抄沒其全部家產。 徹底沒有和談的可能了,“師雄怒,遂無歸志”,不反也得反了。於是,全師雄率領部眾開始進攻大城市,先攻綿州,不克,繼而轉攻彭州,佔領彭州後,全師雄自稱“興蜀大王”,設定幕府,封賞了二十幾個“節度使”,其武裝部隊自號“興國軍”,人數發展到十餘萬,分兵屯駐各處險要,聲勢浩大。成都府治下的十個縣全部響應。 王全斌派崔彥進、高彥暉等人前往鎮壓,結果反被全師雄打敗,高彥暉陣亡。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