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章 惡魔崛起

【惡魔崛起】 晚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 這一年,巴南饑民群聚為盜,被官軍騙到山下,放下了手中的武器,然後遭官軍突襲,慘遭血腥屠殺; 這一年,党項人再次侵擾大唐邊疆; 這一年,河東節度使李業“侵擾雜胡,妄殺降者”以致“北邊騷動”; 這一年,我們敬愛的大詩人——杜牧,死了; 這一年,皇帝寵愛的兒子——靖懷太子李渼,死了; 這一年,淮南大饑荒。 也就在這一年的年關歲末,宋州碭山午溝裡(今安徽省碭山縣),朱誠先生喜得貴子。 朱誠先生,真的是一位“先生”,教書先生。他的爸爸朱信也是位教書先生。說句恭維的話,老朱家也算是書香門第了。 既然是書香門第,給孩子取名自然不能太隨意,沒文化的人家才會讓孩子叫什麼磚頭瓦塊兒籬笆泥、雞鴨牛羊屎尿屁。 朱誠已經有了兩個兒子,長子朱昱,次子朱存,剛出生的是第三個兒子。老三叫啥名呢?反正要有好的寓意,還要響亮。 當時正是唐宣宗李忱在位,皇子們取名全帶三點水,如李溫、李涇、李渼等等。李溫,即後來的唐懿宗,即位後改名“李漼”。 溫,是個好字眼兒。溫順、溫柔、溫和、溫暖如春、溫文爾雅、溫良恭儉讓…… 朱誠先生就趕了個時髦,乾脆就借用了這個“溫”字,沾一沾皇家的福氣。於是,這個新生的男嬰就有了一個響噹噹的名字——朱溫。 朱誠肯定想不到,自己的這個孩子真的就沾了大唐皇室的福氣。沾大發了,直接沾沒了大唐近三百年的國祚。 這個叫朱溫的孩子,也在後來有了一個更加響亮的稱謂——梁太祖。 對於“書香門第”的恭維,朱溫應該覺得很刺耳,如果當時有誰以此來拍他的馬屁,難保不是拍在馬蹄子上。 說到這裡,我們有必要深入地瞭解一下唐朝的教育體系,以便熟悉朱溫的家庭出身,也好一窺他的悲慘童年: 唐代的學館大體分三種:太子東宮崇文館,門下省弘文館,學校。 前兩個——特別是第一個,從字面上就可以很容易看出來,這不是給平民百姓預備的,您再有錢也買不到“二館”的學區房。“二館”只有幾十個招生名額,錄取條件基本是皇親國戚、達官顯貴,是真正意義上的“貴族學校”。 最後一個——學校,又分京師學、州縣學。 京師學隸屬國子監,下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六種學,合稱“六學”,故而京師學又與上述“二館”並稱為“六學二館”。 再來看“六學”的招生簡章: 國子學:三品以上及國公子孫、從二品以上曾孫; 太學:五品以上官員子孫; 四門學:六、七品官員子孫,庶民之俊異者(終於對平民百姓開放了); 律學、書學、算學:八、九品官員子孫,庶民之通其學者。 作為國家重點教育機構,高門檻的背後也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做支援,例如“國子學”的教師配置:博士五人,正五品上;助教五人,從六品上。 自隋朝開創科舉制度以來,透過科舉考試實現人生逆襲,成為無數窮苦百姓的夢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然而事實上,絕大多數田舍郎是沒有“六學二館”的入學資格,他們只能進入州縣學。 州縣學,就是地方州縣辦的學校,規模較小,師資力量也相對薄弱,招生名額同樣也不會太多。 以上,就是唐代的公立學校了,一般情況下,能透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的,也基本出自於此,而且是以“六學二館”為主,從州縣學裡飛出的金鳳凰已經是鳳毛麟角了。 除此之外,就是私人開辦的學堂、私塾,或者“聚徒講義”。這種私立教育機構嘛,招生條件寬鬆、學費低廉、師資力量稀鬆、升學率幾乎為零…… 具體到老朱家呢?朱溫祖宗八輩兒是貧農,別說八輩兒了,再往上推八輩兒,也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一直到了朱溫的曾祖父這一代,終於下定決心,要知識改變命運。於是朱溫的祖父朱信,就捧起了書本,義無反顧地走上了科舉考試的不歸路。 在三次科舉不第之後,終於心灰意冷,為了養家餬口,只能一邊“聚徒講義”,一邊激勵著下一代,也就是朱溫的父親朱誠。 朱誠很有毅力,一連參加了八次科舉考試,均名落孫山。 在封建的農業社會,一個脫產或半脫產的勞動力,是全家人的經濟負擔。 八年了! 還別說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即便是新中國改革開放之前,還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某農民子弟高考落榜,連續復讀若干年,在新一年的高考之前,父母對他說,咱家債臺高築,實在無力支撐,如果今年你還沒考上的話,就必須回家務農了。然後該考生咬牙拼命,終於收到了某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具體橋段可以參見電影《中國合夥人》。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