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06章 誰主中原3

4,換血 耶律德光不信任漢人,在很短時間內,給朝廷內部進行了大換血,把朝廷中的重要崗位和地方各軍鎮都換成值得信任的同志。 在進入汴州的當天(正月初一),耶律德光任命樞密副使劉敏為汴州代理市長(權開封尹事)。 提拔張礪為宰相(同平章事),李崧為樞密使、太子太師,馮道為太傅,和凝為翰林學士,趙瑩為太子太保,劉煦為太保,馮玉為太子少保。 這些人屬於“前朝元老”,然而耶律德光最敬重的是李崧和馮道,其他人只是政治花瓶,所以很快就把花瓶打包,送到了老家,命趙瑩、馮玉、李彥韜率領三百騎兵押送石重貴一家去黃龍府安置。 以這個不光榮但很艱鉅的任務,把這幾位排除在了核心決策層之外,空享其名而無有其實。 以上是對中央權力的分配,下面是對地方事務的劃分: 以幽州留守劉曦當洛陽留守;以耶律婁國(耶律倍次子)當滑州節度使;以耶律阮(耶律倍長子)的姐夫潘聿燃為滄州節度使;以趙延壽的兒子趙匡贊為河中節度使…… 肥水不流外人田,幾大重鎮基本都在耶律德光的嫡系手中。耶律德光自信滿滿,大筆一揮,簽發了一大摞人事調令,幾乎把天下藩鎮全都換了一個遍,而他的操作並不是移鎮,而是直接頂替、替換。 這波操作是在太秀,節度使們會憑耶律德光的一紙詔書就乖乖交出權力嗎?後文將會詳述。 5,打穀草 自從後梁被推翻之後,所有的中原統治者們都面臨一個相同的問題:缺錢,缺糧。 有部分學者從氣候的變遷來解釋“王朝週期率”,提出了大冰期、小冰期等概念,角度很新穎,也有一定的道理,當然也面臨著諸多質疑。但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亂象真的與氣候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從後梁末期,一直到後晉滅亡,連續三個朝代、七個皇帝,都可用套用一個模板:連年天災,缺糧,缺錢。 耶律德光也繞不開這個問題。實際上,他的處境更加不堪,因為遊牧民族的軍隊有個特點,就是沒有後勤供應。 這是兩種天賦樹最明顯的差距。 對於農耕文明的中原人來說,後勤補給是軍事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兵法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在的軍迷們也津津樂道,說打仗就是打後勤,外行人對比雙方的作戰武器如坦克、裝甲車,而內行人卻對比雙方的後勤保障系統,如戰地醫療、燃油彈藥補給等等。 而對於遊牧文明的契丹人來說,根本不存在後勤保障一說。那士兵吃什麼呢?搶敵人的呀。 所以歷朝歷代,遊牧民族南下襲擾,對邊境地區打砸搶燒,給中原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如今耶律德光入主汴州,佔領了中原,仍然沿襲這一優良傳統。 趙延壽建議耶律德光及時轉變管理思路,要給軍隊發軍餉、軍糧,供養軍隊。 耶律德光非常輕蔑地拒絕了。勝利者是不會向失敗者學習經驗的,勝利者對自己的制度有著充分的自信。軍隊當然要自謀生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老百姓家裡不是有糧食、有錢嗎?搶過來就是你的軍餉、軍糧。 既可以減輕政府的工作,又可以解決軍糧軍餉問題,還能使軍隊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昂揚的鬥志,何樂而不為? 耶律德光命令契丹騎兵四處“牧馬”,“打穀草”,實際就是劫掠百姓。以汴州為中心,東到濮州、曹州,西到洛陽,北抵黃河,方圓數百里成為了無人區,百姓要麼被殺死,要麼因糧食被搶走而餓死,牲畜也被搶奪一空。 耶律德光還命令主管財政(判三司)的劉煦拿出鉅額賞錢,說我們契丹三十萬大軍,千里迢迢消滅了後晉,將士們必須要得到應有的獎勵,趕緊掏錢!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國庫空虛,哪裡有錢發犒賞? 耶律德光不管這些,怎麼搞錢,你們自己想辦法。 除了印假鈔,那就只能一個辦法了:搜刮百姓。 百姓早成窮鬼了。 耶律德光:“誰有錢,我就掙誰的錢。當然,窮鬼也不能放過。” 於是出動軍隊,在汴州城挨家挨戶地強行徵繳,別說老百姓,連宰相、大將在內,所有人都要出錢。刮盡汴州地皮,還是不夠,於是又派出軍隊到周圍各州搜刮。凡是敢不交或者敢藏匿的,格殺勿論。 等終於湊出來這筆鉅額費用後,耶律德光卻沒有發給他的部下,而是封存在皇宮,成為他的私人財產,供他自己揮霍。 打穀草、搜刮錢財這兩件事,讓契丹人的形象一落千丈,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都對契丹人恨的咬牙切齒,之前對契丹“解放者”的一切憧憬在那一刻全部化為烏有,人們都希望會有一位漢人英雄揭竿斬木,帶領大家把契丹人逐出中原。 這個人馬上就來。 6,天下太平 耶律德光下令,從今往後,天下不準再製作武器鎧甲,不得再購買軍用馬匹,以防止中原人獲得與契丹相抗衡的武裝力量。 這就是強盜邏輯下的致命BUG,即過度迷信暴力,忽視勞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