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7章 安重誨的末日2

名不見經傳的邊彥溫,砂礫一樣的小角色,怎敢突然誣陷穩如泰山的安重誨?李嗣源和安重誨都明白,邊彥溫是受人指使的槍,他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勢力龐大的團伙,龐大到足以跟安重誨抗衡。 這個勢力殺安重誨的目的是什麼?或者說,殺安重誨之後,他們還想幹什麼? 安重誨害怕了,李嗣源也害怕了。 別看他們一個是君臨天下的皇帝,一個是權傾朝野的權臣,光鮮的表面之下,是被漸漸架空的權力和危機四伏的暗流。 他們怕了,哭了,哭的很傷心。 幾天後,單純又正直的宰相趙鳳上奏,說近期有人無端誣陷帝國高官,卻沒有被定罪,請皇上依法嚴懲。 於是,李嗣源將李行德、張儉滿門抄斬。 安重誨誣陷李從珂,“某些人”誣陷安重誨,請注意看李嗣源在幾乎同一時間內對兩起相似案件的處置態度: 李從珂“謀反”,李嗣源千叮嚀、萬囑咐,要活捉本案關鍵證人楊彥溫,要親自審訊,查個水落石出; 安重誨“謀反”,李嗣源只斬了級別最低、也是最先造謠的邊彥溫,在宰相提出質疑後,才不情願地將另兩人誅殺,卻始終沒有提出要找三人當面質問,查明真相。 李嗣源明知這三人是誣告,卻不調查幕後真兇,還與安重誨相對而泣。 這些小線索非常容易被忽視,這是未來某件大事的伏筆。 安重誨躲過了這次誣告,然而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前文已經簡單介紹了安重誨的囂張跋扈、獨斷專權,他樹敵太多。 王德妃與宦官孟漢瓊相勾結,得到了李嗣源越來越多的信任,“後宮干政”和“宦官干政”的苗頭死灰復燃,貪婪地謀求更多的權力。 誰最有權力?安重誨。所以王德妃更加不遺餘力地抨擊安重誨,爭奪他手中的權力。 後宮、宦官、滿朝文武公卿……郭崇韜就是這麼死的。安重誨害怕極了,他不止一次地拿李存勖的例子勸諫李嗣源,拿“抽爹算計劉”勸諫王德妃,卻沒有想到自己也要時刻警惕郭崇韜的前車之鑑。 這是人們通常會犯的通病,對別人的缺點明察秋毫,對自己的毛病熟視無睹。人類的眼睛可以看見巍峨聳立的泰山,可以眺望東海藍天,卻看不到自己的後腦勺。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安重誨決定繳槍投降,主動退出這場不可能贏的政治鬥爭。他上疏提出辭職請求,願意交出一切權力,告老還鄉,只求保住一命。 李嗣源不高興了,回覆說:“我對你很信任,誣告你的人也被我殺了,你怎麼還這樣?信不過我嗎?咱倆的感情就這樣經不住考驗嗎?” 幾天後,安重誨親自找到李嗣源,當面提出辭職歸隱的請求,這位前不久還叱吒風雲的大人物,如今老淚縱橫,一把鼻涕一把淚: “我出身寒微卑賤,蒙受恩寵,才升到高位,忽然被小人陷害,若不是陛下明察,我恐怕早已被誅滅滿門。然而我實在才疏學淺,工作壓力又重,真怕將來有一天會經不起這種流言蜚語。懇請聖上念在幾十年的情誼上,賜我一個軍鎮,讓我安度晚年吧!” 李嗣源不予批准。 安重誨堅持再三,李嗣源大怒,認為這是安重誨要挾自己,“你愛咋地咋地,離了你,我還活不了了?” 小情侶附體。 君臣二人再次不歡而散。李嗣源隨即召集宰相、宦官等親近之臣,討論安重誨去留的問題。 宦官孟漢瓊則舉雙手贊成,理由當然一大堆,比如安重誨近期在許多重大問題上的錯誤啦、動不動就拿辭職要挾君王啦…… 宰相馮道認為宦官孟漢瓊說的有理,“恭敬不如從命,既然安重誨主動要求辭職,而且態度誠懇,就依了他吧。” 宰相趙鳳堅決反對,理由是安重誨身居高位,不宜輕動。 範延光支援趙鳳的意見,並提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假如撤掉安重誨,由誰來頂替。 李嗣源把臉扭向範延光,“你難道不行?” 一句話把範延光嚇出一身冷汗,急忙謙讓,說自己資歷淺、德望不足,難堪大任。 最後的處理結果是駁回安重誨的辭職請求,並讓範延光也兼任樞密使,稀釋安重誨的權力。 這一年(930)年底,兩川戰事陷入膠著,石敬瑭率領的中央主力大軍在劍門關止步不前,長江上游的防線卻一潰千里,如前文所述,戰爭形勢開始變得對後唐不利。 李嗣源滿臉憂愁,對親近官員說道:“看來,朕要御駕親征了。” 安重誨閃班出奏,說身為樞密使,理應對這場戰爭負主要責任,請求朝廷允許他到前線督戰。 李嗣源說御駕親征,是對滿朝文武——特別是安重誨,婉轉地提出批評。安重誨當然明白李嗣源的用意。作為這場戰爭的推動者,他不去誰去? 兩川戰爭,是安重誨最後的機會了。 如今,針對他的誣告、讒言如潮水般從四面八方湧來,他也漸漸感受到了對手的強大,以至於屢次三番地哭著要求辭職歸隱,如果能利用這次戰爭順利拿下兩川,那麼他在朝中還可能會有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