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2章 康延孝叛亂

【康延孝叛亂】 在分路捕殺朱友謙族人的隊伍中,有兩支最為關鍵,一是從魏州出發的宦官史彥瓊,另一個則是在蜀地的李繼岌。這兩次誅殺行動分別成為兩次叛亂的導火索。 先說蜀地的李繼岌。 在誅殺了郭崇韜之後,李繼岌整頓隊伍、安撫軍心,精選了駐防成都的將領,隨後率軍北返,其中康延孝奉命率領一萬兩千人作殿後部隊,與李繼岌的主力部隊保持三十里的距離。 當李繼岌抵達武連(劍州西南)時,遇到了洛陽方面派來的宦官,告以朱友謙伏誅,並命李繼岌火速回遂州誅殺朱令德。事不宜遲,李繼岌派大將董璋率軍執行該項命令。 董璋與康延孝的私人關係十分糟糕,因為康延孝是董璋的上級,而且在伐蜀過程中,康延孝也比董璋立功更多,然而董璋卻十分善於鑽營,與總司令郭崇韜走得很近。董璋與高季昌、孔循同為朱溫的幹孫子(朱溫養子朱友讓之養子),這仨孫子都擅長揣度人心,精於人情世故,所以才得到朱友讓、朱溫的偏愛,投降後唐之後,也深得李存勖歡心。 郭崇韜經常繞過康延孝,而直接與其下屬董璋商議軍務大事,這讓康延孝十分不滿。有一次,康延孝對董璋大發雷霆,咆哮道:“你以為你抱上郭崇韜的大腿就了不起啊?我是你的上級,我有權以軍法處死你!” 董璋十分恐懼,回頭就去郭崇韜那裡哭訴。 郭崇韜採取了一個較為溫和的解決辦法:表奏董璋為東川節度使,同時解除董璋的軍職。也就是說讓董璋“軍轉”,工作關係從部隊轉移到地方。如此一來,董璋與康延孝就不再是上下級關係,康延孝也就拿董璋毫無辦法了。 西川節度使由郭崇韜內定為孟知祥,東川節度使又由郭崇韜指定了親信董璋。由此也可以看出來,郭崇韜之死是有原因的,他在處理戰爭紅利方面確實有飛揚跋扈的一面,兩川事務完全取決於他,李繼岌怎能不猜忌,李存勖怎能不猜忌。 而且任命董璋當東川節度使,也更讓康延孝憤怒,說我躬冒矢石,翻山越嶺,平定兩川,啥都沒得到,而那董璋尺寸之功未立,卻佔據勝利果實,不公平!於是找到郭崇韜,說道:“東川乃帝國重鎮,非同小可,必須要請一位德高望重、文武雙全的人才前來鎮守,我建議由任圜同志坐鎮東川。” 上級若徵詢在先,下級的建議才叫建議,否則就是命令。面對康延孝的犯上命令,郭崇韜勃然大怒,我任命官員,哪兒輪得到你小子指手畫腳? “你想造反啊?”郭崇韜厲聲呵斥道。 “不敢不敢……”康延孝汗如雨下,唯唯而退。自此,康延孝與董璋之間的矛盾更深了。 等郭崇韜被殺之後,康延孝找到董璋,面帶陰森之色,冷冰冰、惡狠狠地問道:“郭崇韜死了,我看誰還能罩著你!” 董璋嚇得魂不附體,當場賠禮道歉,只求康延孝大人不記小人過,饒自己一條狗命。 康延孝冷冷一笑,“以後給我長點記性,聽見沒有?” 等大軍出發後,李繼岌在武連線到誅殺遂州朱令德的密詔,於是忙派董璋前去執行任務,這是前文重要的時間節點,董璋去遂州誅殺朱令德,成為康延孝造反的導火索。 首先,康延孝在得知董璋去遂州殺朱令德時,非常驚駭。他驚駭的不是朱令德死得冤,而是李繼岌為什麼不派他前去。 展開一幅地圖,康延孝的疑慮就會一目瞭然:李繼岌率主力部隊在北,遂州在南,而康延孝的殿後部隊正好在二者之間。李繼岌捨近求遠,讓身邊的董璋而非距離更近的康延孝去執行任務,引起了康延孝的猜疑,“莫非李繼岌不信任我?還是說……李存勖不信任我?” 其次,董璋率部途徑康延孝的駐地時,沒有停留拜謁,而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率領部隊以戰鬥姿勢迅速經過康延孝的防區……由此,更加堅定了康延孝的顧慮,看來朝廷是不信任自己的。 實際上,康延孝想的太多了。 李繼岌之所以捨近求遠,是因為這項任務不光榮、卻很艱鉅,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更不能提前走漏風聲,否則朱令德並會有所準備。命令的傳達多一道中轉,就多一份洩密的可能,所以李繼岌只能減少資訊傳遞的環節,讓身邊的將領直接去執行,而不是把機密層層轉達給康延孝。 董璋“三過家門而不入”,是為了趕時間,道理跟上述原因一樣,不僅要縮減訊息傳遞的環節,更要縮短執行時間,越快越好,避免夜長夢多。 康延孝誤會了,後果卻是很嚴重的。 望著董璋的隊伍絕塵而去,康延孝的心裡非常不是滋味,於是與手下諸將置酒,借酒消愁。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這頓酒是在極其恐怖和詭異的氣氛中喝的,郭崇韜、朱友謙的死極大刺激著每一個人,而董璋奉命去遂州的誤會更是如同一片烏雲,籠罩在康延孝等人的心頭,揮之不去。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