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49章 睦鄰友好

【睦鄰友好】 1,安州“球賽”——中原(後晉) 公元940年5月,後晉的安州安遠軍節度使李金全叛歸淮南,請求接應。徐知誥命令鄂州屯營使李承裕等率軍接應。臨行前,徐知誥重申了這次行動的宗旨,也是大國之間的政治默契,即可以招降納叛,但不能侵佔土地。 比如此前盧文進叛逃淮南,當時的後晉不僅不予阻攔,反而一路綠燈。然而這次李金全叛逃淮南,卻出了小意外,淮南將領李承裕等人破壞遊戲規則,妄圖趁機佔領安州。經過一番較量,李承裕被生擒,淮南共損失四千餘人,讓徐知誥在外交上處於極為被動的境地。 後晉石敬瑭為了緩和矛盾,將被俘的淮南將士共五百餘人釋放,還發放了安家費,以德報怨,禮送回淮南。 這對徐知誥來說是一份大人情,所以徐知誥選擇了拒絕,他給石敬瑭寫信,把這次行動歸咎於李承裕等邊關將領的個人行徑,聲稱自己並不知情,因此拒絕接受所謂的“俘虜”,將這些俘虜斥為叛徒。 換句話說,徐知誥不承認這份人情,為自己爭取外交上的主動。 徐知誥把五百多“叛徒”又送回後晉,後晉再寫信安撫、送回淮南;淮南直接出動水軍,武力拒收。 兩國互相踢皮球的本質,是對戰後外交主動權的爭奪。 最後,這五百多人還是被石敬瑭收留,一臉懵逼的五百多人終於有了歸宿,他們是軍事行動的倖存者,卻是外交行動的犧牲品。 始作俑者李金全抵達後,徐知誥待之甚薄。 總的來說,由於北方存在著一個強勁的對手——契丹,使得後晉不得不想方設法地維護與淮南的友好關係。 徐知誥時期,淮南與中原(後晉)雖然始終同床異夢,但基本能做到表面上假惺惺的和諧融洽。 2,多此一舉——契丹 如上文所說,中原之所以願意委曲求全,主動與淮南保持睦鄰友好,主要原因是中原被契丹牽制。 淮南也可以恬不知恥地說這是自己外交策略的勝利,因為宋齊丘早就為徐知誥制定了厚結契丹、遏制中原的大戰略,只不過這稍微有些自作多情了,因為即便淮南方面無動於衷,契丹也會威脅中原,而中原也照樣會因此拉攏淮南。 所以在與契丹的外交關係方面,徐知誥可以說是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3,不做大哥好多年——閩國 同樣是在940年,南面的鄰居閩國發生了內亂,王延政據建州叛亂,與閩帝王延羲兵戎相見,王延政求援於吳越國,但在吳越國援軍趕到前,王延政獨自擊退了王延羲,且兄弟二人已經握手言和,達成停火協議。 吳越國援軍圖謀不軌,王延政與王延羲化敵為友,反戈一擊,將吳越國援軍擊走。徐知誥派出的調解員正是在這個時間節點出現。 於是,南唐的史官滿懷自信地、不失炫耀地記錄下了這次地區仲裁,讓南唐以地區事務最高仲裁人的身份,高調地在閩地刷了一波存在感,認為正是在南唐的干涉下,閩國王延羲、王延政兄弟才在老爹王審知的墓前達成和解,化干戈為玉帛。 而實際上,前文詳細分析過,閩國內戰的這次停火,與境外勢力無關,兄弟二人都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即便沒有南唐的調解,二人仍舊會握手言和。南唐還是自作多情了。 後來的故事我們也已經知曉,當閩國再次爆發內亂時,南唐同樣滿懷信心地來閩國賣面子,出面調解,結果慘遭打臉,特別是王延政,直接揭短罵街。 南唐,明明那麼普通,卻還那麼自信。 4,堅定不移的西線戰略——南楚 公元941年,南漢劉巖派來使節,與南唐相約共同出兵討伐南楚,然後瓜分南楚的土地。 淮南方面對南楚的態度一直是“我本將心向明月”,前文詳述過,自從楊行密佔據淮南以來,就積極謀劃與潭州馬殷的關係,試圖打造“淮楚聯盟”,然而馬殷在淮南與中原兩大陣營之間,用腳後跟投票也知道應該緊緊抱住中原的大腿,二者之間這種微妙的關係持續了幾十年。 客觀來講,淮南方面當然覬覦南楚,也不止一次地對南楚發動過試探性進攻,南楚的軍事實力也讓淮南不止一次地認清現實,使得淮南集團終於達成了共識:欲圖楚地,須等諸馬駒爭槽。 退一步來講,即便是真要吞併南楚,也該由淮南獨自完成,或者由淮南牽頭主導,而如果由南漢來領銜,那麼淮南很有可能是為南漢火中取栗。 當然,據後世史官們的說法,徐知誥同志熱愛和平,無意生戰、生亂。 綜合各種原因,徐知誥最終拒絕了南漢劉巖的熱情邀請。 5,唇齒相依——吳越國 同樣是在公元941年,吳越國發生了一次詭異的火災——“火燒麗春院”。 據史籍記載,天福六年(941)7月,麗春院發生火災,大火迅速蔓延至王府,幾乎把府庫宮殿夷為平地。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