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他們只知道這樣子一番操作,能得到鋼。
而鋼的成色好壞,全看炒鋼工匠的手藝。這一鍋和下一鍋,完全不可能一樣。
但是秦牧知道這個操作的目的,是為了儘可能的除去鐵水中的碳元素,從而得到合格的鋼材。
因為本時空的人是盲人摸象,就那麼向前走;而秦牧是按圖索驥,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搭建廠房,所以兩者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計。
這真是足有上千年的差距。
但是這個差距也束縛了秦牧。
盲人摸象的做法,其實就是小作坊鍊鋼,根本沒法大規模流水線生產——一切全靠工匠的手藝。這種極端依賴個人技術的方式怎麼能工業化大批次複製?根本不可能。
所以古代才有一個又一個鑄劍大師——其實就是極為出色的好工匠。而且他們是不可複製的,誰和誰都不同。
幾千年就出那麼幾個名人,顯然也說明了同一個問題,就是這個方法不可以工業化。
秦牧的工業化大生產,對比手工作坊的不同,就在於這是一整套系統。這套系統非常複雜,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現在的能力。
後世鍊鋼,基本流程都是兩塊。首先,高爐鍊鐵,然後,鐵水直接進轉爐,再進行轉爐鍊鋼。
這是一套不能走走停停的流程。一旦開爐,就要一直走下去。
這樣一來,秦牧面臨的問題就非常巨大了。不說別的,首先要搭建高爐,高爐要有耐火磚,然後要有穩定的鐵礦石,焦炭,石灰石做原料,這樣才能進行高爐鍊鐵。
一旦開始點火,那麼鐵水不能出一次,然後沒原料了休息兩天,等原料來了再繼續幹。那爐子就完蛋了。
所以秦牧要備齊充足的原料。因此他才一直全力經營微山湖煤礦,就是為了獲得足夠數量的焦炭。
焦炭只是原料的一種,鐵礦石和石灰石也同樣必不可少。石灰石的採集一直進行著,暫時看來是不缺的,但是鐵礦就不行了。
以利國監現在的產量,是喂不飽秦牧計劃中的高爐的。如果一旦鐵礦石供應不上,那高爐鍊鐵就完蛋了。
所以秦牧要去準備足夠多的鐵礦石。
到了這一步,還算在本時空的技術範圍之內,依靠本時空的匠人是可以解決的。
但是接下來就是全新的工藝了。轉爐鍊鋼,是精確的還原反應,要除去鐵水中的碳,需要用到純氧。
可是在大宋朝秦牧怎麼製造純氧,完全不可能。至少現在不可能。
所以他準備直接用空氣,不用純氧了,這樣也是勉強可以說的過去,只是因為空氣中含有大量的氮氣,這些氮氣不但不能參與反應,還會帶走熱量,讓轉爐中的溫度達不到應有的高度。
同時,氮氣還會沉積在鋼水中,不可避免的造成小氣泡。
這肯定會影響出鋼的品質,不過秦牧還是可以接受。這樣的鋼,和後世比不行,和本時空比,那就是好的不得了了。
但是這裡有個問題,就是高爐鍊鐵和轉爐鍊鋼是完整的一套流程。熾熱的鐵水出來,就會進入轉爐繼續開煉。
等於說這套流水線變得更長。而且,這裡需要強大的動力。
轉爐轉爐,是需要轉起來的。傾倒鋼水廢渣,不能像高爐一樣開啟口子就流出來。那麼沉重的一個傢伙要轉動起來,如果沒有蒸汽機,秦牧都不敢想這件事。
轉爐流出來的鋼水,還要繼續處理,才能得到真正可用的鋼。
這一套流程,在後世需要大量的產業工人,和每個環節精確的控制,才能得以實現。
在本時空秦牧有人用嗎?可以說一個也沒有。
現在秦牧才徹底理解了新中國時候對工人的渴求。沒有真正的產業工人,真玩不轉工業。
不是說把農民早上從莊稼地裡拉進工廠,晚上就能上崗幹活。
那樣除了造成嚴重生產事故,甚至傷及人命,根本沒第二個可能。
可是秦牧的產業工人在哪裡?真沒有。現在勉強算是工人的,就是微山湖煤礦的礦工。
但是他們只是像工人,而不是真正的產業工人。實際上,他們做的就是純體力活,揹著藤筐挖石頭。
科技的準備很欠缺,不過這個算是勉強可以解決,實在不行從後世拉裝置。但是工人的欠缺,真沒法解決。
普及義務教育,絕不是玩情懷,顯人道。這是社會發展的必需呀!
秦牧不由得想起了姜月奴辦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