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四十八章 攻城準備

是木製竹製。

宋代飛梯長二三丈,首端裝有雙輪,便於蟻附登城。另外還有“避檑木飛梯”、“躡頭飛梯”、”竹飛梯”,形制略有差異,但都輕便實用。

所以鎮武衛用的雲梯並沒有做什麼大的改動,衝車在前,後面是帶著用竹木做成的雲梯,八米高的臨邑城還不到使用重型雲梯的時候,有衝車在前攻擊,當衝車打出來防守空隙的時候,負責使用雲梯的鎮武軍跳蕩兵才會上前,攻城就講究一個快字,進攻一方所有的準備都是為了能在最短時間讓更多的人登上城牆。

至於臨邑城外的壕溝也是鎮武軍要面對的首要問題,有壕溝在,衝車,雲梯都是沒辦法到達城牆下的那一小遛空地的,所以就要用到渡濠器具。

明軍因為涉及的攻城戰鬥算是很少的,所以現在用的濠橋還是依照宋制製作的濠橋,濠橋的長短以濠(有水為濠,無水為壕)為準,橋下前面有兩個大輪,後面是兩個小輪,推進入濠,輪陷則橋平可渡。如果濠闊,則用折迭橋,就是把兩個濠橋接起來,中間有轉軸,用法也相同。所以一開始便會有五十座濠橋處於進攻的最前方,將壕溝填上,然後讓戰兵們給壕溝裡面扔裝有泥土的麻袋,將壕溝填上,防止城牆上的紅巾軍用火燒掉濠橋。

最後便是投石車了,相傳投石車並不是漢末劉曄發明的,而是袁曹在官渡相持的時候,袁紹軍使用了大型攻城器械高櫓,然後劉曄獻計用投石車破高櫓。三國演義裡其實沒有提是劉曄發明的。後來經過馬鈞改進,進一步完善。

投石車在春秋時期已開始使用,隋唐以後成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是古代戰車的一種。上裝機樞,彈發石塊。

因聲如雷震,故名霹靂車。《三國志·魏志·袁紹傳》:“太祖(曹操)乃為發石車,擊(袁)紹樓,皆破。紹眾號曰霹靂車。”亦稱“拋車”。指在車上用粗竹將石塊拋擊出去。作為攻堅的手段,其實投石車就是中國象棋黑方的炮。

投石車是利用槓桿原理拋射石彈的大型人力遠射兵器,它的出現,是技術的進步也是戰爭的需要。春秋時期已開始使用,隋唐以後成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最初的投石車結構很簡單,一根巨大的槓桿,長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裝載的石塊,短端繫上幾十根繩索,當命令下達時,數十人同時拉動繩索,利用槓桿原理將石塊丟擲,這就是古代的戰爭之神了(斯大林說炮兵是戰爭之神)。

中國戰爭史上投石車首次大規模使用,應當是秦國李信(飛將軍李廣的遠祖)攻楚,楚軍秘密準備了大批投石車,當秦軍渡河時突然同時發射,無數尖利的石塊烏雲般砸向秦軍,二十萬秦軍全面潰敗,李信自己也兵敗自殺。

後來戰國四名將之一的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才攻下了楚國,可見當時投石車的威力,中國的投石車在宋代到達高峰。同樣的明朝在這方面並沒有先進多少。

砍伐樹林作為大營還剩下了不少木材,到時候就將會和之前攻打德州城剩下的一百五十架做成弩炮的鋼製床弩一起負責遠端投射,原本這種鋼製床弩一共有二百架,少的五十架,當時在德州一戰損壞了三十多架,還有十幾架用在了衝車上。

隨軍而來的軍匠們沒日沒夜奮戰了六天時間,也終於在鎮武軍駐紮在臨邑城下的第七天,將袁凌鳯和眾多將官要求的所有的攻城準備都做完了,一共二十座衝車,雲梯八十座,濠橋六十座,投石車五十架。

男人看到戰爭機器總是會熱血沸騰的,特別是那二十座閃耀著亮光的衝車,這是這個時代的傑作,一個人面對著像一座高樓的衝車,站在下面的那份衝擊力,不言而喻。

那怕是袁凌鳯也是一陣失神,士氣是一個很神秘的東西,看不到摸不得,但是這東西就像是愛情一樣,確確實實是存在的,軍餉,裝備,兵器,糧草,將軍的個人魅力,就是現在這個時代士兵們士氣提高的前提嗎,而這些,袁凌鳯已經全部給了他們最好的。

白復,白觀帶著人整天在大營中巡視,因為鎮武六衛新入,這些人的念頭可是決定了整支大軍能否取勝的關鍵。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