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鼓轟鳴,整裝一新的鎮武軍,三萬多人面對著臨邑城精簡下來的四萬多人,鎮武軍人數處於下風,但是卻處於進攻一方,各種攻城的器械已經在這段時間製作完畢。
衝車,也叫臨衝或對樓,是一種被裝甲起來的攻城塔,即以衝撞的力量破壞城牆或城門的攻城主要兵器,屬於中國古代攻城器械。而鎮武軍所用的是按著臨衝呂公車改進的衝車,是一種安有十個車輪、高六層的攻城塔。
最下層是推動車前進計程車兵,中間四層裝載攻城的戰鬥士兵。至於最高一層,因為第五層已經和臨邑城的城牆一樣高了,所以將最頂上的一層做成專門負責弓弩手站立的地方,可以居高臨下的利用上面固定的四座連射鋼弩壓制城牆上面的紅巾軍。
一座連射鋼弩並不比床弩清多少,一座連射鋼弩上面加裝著五支弩臂,依靠曲輪的轉動,連線處用精鋼打造的齒輪連線,就這也是後軍從山城運來的裝備之一,輕裝南下的鎮武衛,缺少的攻城器械這一短板,也隨著長達六天的緊急運輸到了臨邑城外,安裝上這些可以連發的鋼弩,射速比起軍中神射手的連珠箭稍弱一成,但是軍中神射手也只能短暫使用連珠箭,因為畢竟是人體,胳膊受不了這份撕裂的力度。
最終鎮武軍所用的衝車,整座衝車分為六層,下面四層封閉,第五層吊著五米長的小型吊橋,可以讓士兵直接登上城牆作戰,未放下時也可以保護第五層站立的跳蕩兵,吊橋不是不能做的更長一點,畢竟總不能將第六層的弓弩手視線擋住吧。一座衝車最後就變成高約十四米、寬七米、長九米的移動箭樓。
衝車作戰時會利用自身的高度,從車中直接向城內射擊,也可用來接近城牆,破壞女牆(垛牆),直接攻打城牆上的守敵。車中除了裝備有各種長兵器,連射鋼弩外還裝載著一架床弩,最頂層還用釘子釘上一層鋼皮,減輕使用木材作為防護的重量,就是底下五層除了稱重的樑柱,原本使用厚木板的地方也同樣使用了一層鋼皮。這也是為什麼這種衝車可以做的這麼高大額原因,否則這可不是簡單的對沖車進行放大,最底下的一層士卒推不動怎麼辦?
當然有大型的衝車,還有稍小一點的雲梯,這是一種攀登城牆的工具。相傳雲梯是春秋時的巧匠魯班發明的,其實早在夏商周時就有了,當時取名叫“鉤援”。
春秋時魯班加以改進。戰國時雲梯由車輪、梯身、鉤三部分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牆壁上;梯頂端有鉤,用來鉤援城緣;梯身下裝有車輪,可以移動。
唐代的雲梯比戰國時期有了很大改進,雲梯底架以木為床,下置六輪,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於底盤上,並在主梯之外增設了一具可以活動的“副梯”,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雲梯可以沿城牆壁自由地上下移動,不再需人抬肩扛。
同時,由於主梯採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式,縮短了架梯時間,軍隊在攻城時,只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從而減少了敵前架梯的危險和艱難。
另外,由於雲梯在登城前不過早地與城緣接觸,還可以避免守軍的破壞。到了宋代,雲梯的結構又有了更大改進。據《武經總要》所記,宋代雲梯的主梯也分為兩段,並採用了摺疊式結構,中間以轉軸連線。這種形制有點像當時通行的摺疊式飛橋。
同時,副梯也出現了多種形式,使登城接敵行動更加簡便迅速。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雲梯吸取了唐末雲梯的改進經驗,將雲梯底部設計為四面有遮蔽的車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員在棚內推車接近敵城牆時,可有效地抵禦敵矢石的傷害。
古代攻城用的梯子種類很多,雲梯算是巨大笨重、結構較為複雜的一種。三國時,孫權手下大將甘寧,率兵攻打曹操的皖城,攻城的時候,原打算派兵士運土築土山,豎雲梯,架飛橋,接近敵城牆,但大將呂蒙認為此法費時費力,不如乘軍隊士氣正銳,用弓弩石炮強攻,可速戰速勝。果然,最後以強攻取勝。
攻城在古代有多種方法,但多是以迅速登城為決勝前提,架梯必須果敢、迅速、乘虛入城。所以常用的有各種輕便簡單的飛梯。漢代時,漢軍攻打郅支城,該城外設一道木城牆,內設土城牆,防守相當嚴密。攻城兵士先用弓弩仰射,擊退城上守兵,用火燒燬木城,持弩弓,操長戟衝入木城,然後迅速接近土城,四面架梯,緣梯登城,很快搗破了內城。這種攻城方式便是強攻,儘量縮短雙方對峙時間,一鼓作氣,迅速攻破城防,所以必須使用輕便飛梯,飛梯結構簡單,重量輕,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