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如果他們不能幫這些工人找回來,那以後就別想在渤船裡混下去了。
這麼一個小團隊,如今可以說是背水一戰了。而看到他們如今的窘境,之前還不怎麼服氣的渤船管理層,現在也不少人都選擇了觀望。
“中央的人怎麼了,人家蘇巖背景硬唄!”保衛科的李科撇撇嘴,眼前一亮:“我看乾脆借這個機會把王以純也扳倒算了,他搞的那個勞務派遣,現在多少工人都在怨聲載道的。咱們蒐集一下資料,到時候聯合那些吃虧的人搞個聯名舉報,準讓王以純吃不了兜著走!”
“嗯?好主意!我看三產這個事情也能提一提,還有搞績效獎金的事情。”
“績效獎金這個沒啥問題吧,海鹽襯衫廠的不是還上了報紙?”
“海鹽襯衫廠那是計件工資,績效獎金還有技術評級,這能一樣麼?”
第一百八十四章倒戈
“新科重工對渤船資產的租賃有問題沒有?”
調查組開始調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對租賃渤船資產這件事情進行評判。一億人民幣一年的租金,是高了、低了,還是有什麼複雜的內幕?
去探尋這背後的複雜關係對調查組來說力有未逮,但單純從賬面來看,至少可以確保這個決策在一個程式合理的範圍內。
“就以渤船的總資產來說,重工業裝置折舊是比較慢的,目前賬面上渤船的價值在十億人民幣以上。”
說話的是調查組裡負責查賬的王會計,他是中船財務部專門負責審計的高手。每年年底對中船下屬各船廠的審計,都是由他帶領團隊進行的。
單單只是渤船一家的審計工作,對他來說就和喝了杯茶、洗了個澡這麼簡單。
中船的副總李經理從他手上接過單據,仔細的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就以十億人民幣計算,重工業裝置的折舊年限普遍在三十年以上,也就是說每年平均也就是大約三千四百萬。
如果以這個標準計算年租金的話,一億人民幣確實是很優惠了。
“對於渤船資產租賃租金每年一億,渤船的同志們還有什麼意見嗎?”
李經理的對面,坐著的是渤船之前的一干中高層領導。坐在前面的當然就是渤船現在唯一的副廠長馬美智,她張了張嘴,可惜她在渤船的工作分工是工廠和黨建,對實際業務可以說是兩眼一抹黑。只好點了渤船財務部的負責人來回答這個問題。
“小黃。你來說說這個問題?”
會議室裡。財務部部長黃爭鳴挪動了一下屁股下面的椅子,有點不安的說道:“單從固定資產折舊來說,這個價格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不過還要考慮到渤船工業場地、人員、技術和渠道資源的投入,這個價錢未必就高出多少了。”
黃爭鳴這話說的還真沒錯,要知道胡文海這一個億租下的可不止是渤船這一堆造船裝置。不說別的,渤船周圍一圈的配套企業,如果他沒有拿到渤船的控制權,想從這些企業購買產品都是個問題。
獲得渤船的馬甲。對胡文海進入造船業因此而節省的成本和精力,一個億絕對算不了什麼。
黃經理將手上的資產評估表放在一旁,點點頭問道:“那麼渤船的同志認為,這個價格是合適還是不合適?”
會議室裡眾人左瞧右看、面面相覷,沒想到李經理竟然如此直接的把問題擺到了檯面上。
說有問題,如果最後渤船還是租給胡文海了,那孫海吉等人就是前車之鑑。若說沒問題,恐怕未來三年眾人就要仰胡文海的鼻息過活。
“我覺得,這個價錢還是合適的。”
說話的人讓在座眾人紛紛目瞪口呆,沒有想到。馬美智竟然是第一個站出來支援胡文海的人。
“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這麼看,一億人民幣的問題根本不在於我們付出了什麼。而在於我們得到了什麼。”
“如果沒有這一億人民幣的租金,我們要失去什麼?造船違約金,爆炸事件損失的修補費用,工人工資,無法開工導致配套工廠的負擔……”
“這些問題可能造成的損失,一億人民幣恐怕是不止的。如今繡城市府為渤船引進了投資者,結果我們這筆損失不但不用付出,反而每年還多出一億的收入,這筆賬怎麼算都是渤船得了好處。”
有了馬美智的這番話,底下不少領導幹部都開始點起頭來。從眾、唯領導是從,這也不是國企一家的毛病。
馬美智雖說負責的工作實權不大,但至少她還是渤船現在名義上的最高領導。既然她都已經這麼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