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文星暗淡
“這……。”
陶凱面色有些發怵,心裡頭對晉王的這番言辭是震驚的無以復加。
他站在中間,面對大家的眼神,心裡的震撼久久無法消散,最終在思慮良久之後,似乎是意識到了什麼,蔚然長嘆一聲,感慨道:“既然殿下心意已決,那老臣……不敢阻攔!”
“只是,老臣希望殿下下決定之前,多想想我朝的萬千學子!”
朱棡剛要開口,卻見陶凱身形陡然佝僂了下來。
彷彿是洩了一口濁氣。
“老臣……,身子抱恙,還請陛下准許老臣……,致仕歸養!”
這一次,陶凱是真的心死了。
就連朱元璋,似乎也找不到繼續留下老陶的理由。
孔府若是真的落得一個被流放的下場,那陶凱必然是要引咎歸養的,繼續頂著當朝大儒的名號在京師做官,這會讓他陶凱落得一個欺師滅祖的名聲。
此時此刻,陶凱唯有歸養,才算是能落得下一個好下場。
陶凱的臉色慘白且蒼老,老到如同一截枯木,乾癟又猙獰。
朱標於心不忍,對於這位朝廷這麼多年的禮部尚書,終究還是有些惻隱之心,如今看到陶凱這般模樣,便還是上前道:“父皇,既然老大人身子抱恙,不如……。”
這一次,朱元璋沒有拒絕。
陶凱主動請辭,一是表示對朝廷流放孔府的不滿,二是保全自身,雖然有幾分我命不由我的憋屈,但這是陶凱最好的出路。
“尚書陶凱,束脩安貧,恭儉節整,前在機密,以病致仕,守善貞固,黃髮不怠。”
朱元璋淡然的聲音響徹整個校場。
那麼淡然,卻也那麼無情。
“尚書省……準備旨意。”朱元璋擺手道。
胡惟庸心裡微微有些冷汗。
這就是天子。
陶凱作為老臣,如今離去,朱元璋沒有半點所謂的不捨,有的只是冰冷。在朱元璋的眼裡,臣子就是臣子,永遠不可能高於自己家人和百姓。
“臣!”
“叩謝……聖恩!”
陶凱斬釘截鐵,聲音爆發出了十足的力量感,
他長拜而下,以跪禮請辭。
望向奉天殿那高大的殿宇,內心一時間竟是升起了好些解脫之感。
“陛下!”
陶凱抬頭。
正當人以為陶凱要搞事的時候,卻見他從懷裡掏出一本青皮書。
朱元璋微微凝眉:“怎麼了?”
陶凱緩緩走到御前,道:“這是老臣為老臣的故里長潭所作的‘長潭八景記’,將故里八大奇景皆記敘在上面,老臣不求陛下能夠念及老臣,只求……,留給陛下做個念想!老臣此去……。”
說罷,陶凱長嘆不休。
將手裡的青皮書放在御前的丹壁石上,陶凱起身告辭。
朝廷的禮部尚書,江南文壇之首的陶凱,黯然的退出了朝堂。他年少成名,至正年間中鄉試,任江西永豐教諭,因為其學識淵博,禮儀周全,頗負盛名,朱元璋慕名拜訪,兩人相談甚歡,論進取之策,陶凱獻策先取應天府,而後與群雄爭霸。
老臣還是有所功績的。
所以朱元璋雖然無情的看著他離開,但多多少少還是有些感嘆。
一陣風吹過校場,龍旗獵獵作響,眾人的衣袍也微微起伏。
“不用扁舟過遠方,祗將蓑笠釣湖旁。”
“斜風動處心仍靜,細雨飄時趣亦長。”
“渭水披綸稱呂尚,富春隱跡有嚴光。”
“晚來折取垂絲柳,穿個鮮鱗入醉鄉。”
太子朱標念道那本長潭八景記上的詩詞,一時間心裡悵然不已。
馮勝雙手垂立,見陶凱蕭瑟的背影,不由得道:“這老傢伙制定軍禮,還有品官墳塋之制,還編寫了元史,在文官那邊,這也算是衣錦還鄉了。”
李文忠淡淡道:“上位沒有奪了他的銜,這老東西偷著樂吧。人家就算是致仕也是翰林,回鄉裡也是德高望重的,與其感慨他,不如想想怎麼把趙庸那傢伙揍一頓。”
郭英愣了下:“趙庸那廝咋地了?”
後面點站著的臨江侯身子有些抱恙,但還是堅持上朝,微微咳嗽了兩聲,道:“你還不知道?趙庸那廝拿著咱們的錢去高價收購紙鈔,一貫三百錢買一貫錢的紙鈔,就為了拿去銀商行兌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