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因為對於那些瞭解了這種神秘的人不僅僅達到了對感官事物的存在的懷疑而且甚至於對它們的存在感到絕望”。
老子正是從對感性事物的這種否定中走向對感性知識的懷疑和否定。他要求超越感性知識直接深入到對宇宙萬事萬物的共性………“道”的認識。他認為只有透過對這種普遍規律的認識才可以推匯出對各種特殊事物的先驗性的認識。老子這種認識論,實質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一種尚處在萌芽形態的理性主義。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註釋】欲作:貪慾萌發。鎮之:壓制、鎮服。
服民應以道德,漸民應以教化。有人認為,道家是企圖調和現實矛盾而進入無為之域,達到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境界。其實這是對老子的誤解。〃無為〃並非是不為,而是指不主觀妄為。若是不為,此〃鎮〃字又從何說起?鎮之以無名之樸,乃是五十二章中所說,〃用其光,復歸其明〃之意。用其光,便是指啟發本人的天性良心,良心是人所固有的,它具有〃公理〃性質,可直接告訴你是非對錯。用其光復歸其明,人皆可以為堯舜。
範應元說:〃人之心易塞而難虛,易動而難靜,易遷而難守,易變而難常。雖已相化,而或有復為外物所動,欲起妄作者,則必將鎮之以道,使不敢妄為也。〃
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註釋】刑之大本,是為治亂。而行政者,首選應是禁奸於未萌。故聖人隱惡揚善,存心至誠,使天下人物,共包涵於化育之中。以善濟善,天下之善揚,以善化惡,天下之惡亦隱。故至治之世,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賢不肖各返其質,行其情,不雕其素,人人憨厚淳樸。莊子所謂:〃同乎無慾,是謂素樸。〃上下同無慾於恬淡虛靜,天下將自然安定。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此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範應元說:〃君天下者,至於欲樸之心亦無,則純於道也,安有妄動哉?無思無為,不動而化,不言而信,垂衣拱手,天下不待教令而自平正也。〃
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