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究的是誠信、勇氣與義氣。朋友關係可以說是人情中最普遍的關係,中國自古有“在家靠親人,出門靠朋友”的觀念,可見朋友在人一生中是多麼重要,在中國重人情的社會里,朋友尤為重要。小說敘事中,講到老船伕的一位老朋友:
祖父到了那渡船處時,見代替他的老朋文,正站在白塔下注意聽遠處鼓聲。
祖父喊他,請他把船拉過來,兩人渡過小溪仍然站到白塔下去。那人問老船伕為什麼又跑回來,祖父就說想替他一會兒故把翠翠留在河邊,自己趕回來,好讓他也過河邊去看看熱鬧,且說,“看得好,就不必再回來,只須見了翠翠問她一聲,翠翠到時自會回家的。小丫頭不敢回家,你就伴她走走!”但那替手對於看龍船已無什麼興味,卻願意同老船伕在這溪邊大石上各自再喝兩杯燒酒。老船伕十分高興,把葫葫蘆取出,推給城中來的那一個。兩人一面談些端午舊事,一面喝酒,不到一會,那人卻在岩石上為燒酒醉倒了。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就是儒家的重朋觀念。朋友彼此平等互相尊重,可以無拘無束,推心置腹,相忘於江湖,一醉方休。朋友之間互相著想互相幫助,為朋友做事毫無怨言,朋友之間講究的是義氣,即互愛互利。朋友必須講誠信,不講誠信不坦言心事,不可謂朋友;遇事不幫,見義不為,不可謂朋友。在邊地,朋友之間交往靠的是真義氣。
從小說敘事中,我們可以看到邊城保留著上古三代的純樸民風,有著周朝的古樸遺風,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敘述者在平淡的敘事中含蓄地講述著儒家的人際交往倫理,這些邊城人既平凡又偉大,既寂寞又充實,在平常的日子裡堅韌地過著每一天,他們身上有仁、義等美好的品德,這是人性的光輝,人格的偉大,人情的真與美。正因為如此,邊城社會是和諧的,是善的,是美的。
第五章儒家倫理的婚戀觀與《邊城》的愛情敘事
第一節儒家倫理的婚戀觀
儒家倫理實質上是由仁義之道推理出來的,處處體現著仁義精神,在男女婚戀方面也莫不如此,“孔子本著仁的思想,根據人的生理與人性的自然之理,提出‘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男女婚戀是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
孔子在男女問題上,所持的觀點是男女平等,丈夫尊重妻子,夫婦和睦相處。孔子說:“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也有道”,“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孔子非常欣賞《詩》,他反覆吟誦“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爾室家,樂爾妻孥”,孔子“既無重男輕女思想,更未賦予丈夫高於妻子。奴役妻子的任何權力,而是主張男女平等,和睦相處,特別還主張,丈夫應當敬重妻子的。”歷代封建社會強調婦女應當“三從四德”,完全違背儒家仁道,與孔子的初衷也是不符的。
在婚戀問題上,孔子主張自由戀愛,婚姻自主的觀點。孔子親自整理《詩經》,把《關睢》列為《詩經》之首,這首詩可以看作孔子對婚戀的觀點。在此,我們不妨把《關睢》全文抄錄如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行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行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寤寐友之。
參差行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參差行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睢》這首詩敘述了男女自由戀愛的民風,顯然孔子也是認同的。君子看到文靜美麗的女子自然產生愛慕之心,於是夢寐以求願為情侶,思念使君子輾轉反側不能入睡,君子為了表達愛,瑟琴友之,鐘鼓樂之,真是文而不邪,雅而不俗。《關睢》這首詩,正是君子唱給窈窕淑女的情歌,猶如二老唱給翠翠的詩篇。《邊城》與《關睢》彼此呼應,《邊城》不失為沈從文對《關睢》的詳細敘述。“《邊城》是在寫愛情。愛情故事也確實構成小說的敘事框架。可從意義構成看,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更多是象徵,美的象徵和人生形式的象徵。與沈從文大量描寫的其他任何一個熱烈奔放的情愛故事都顯然不同,《邊城》裡的愛情是提純、抽象後的‘思無邪’式的愛情。”
原始儒家一方面提倡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另一方面又主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孟子說:“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父母之心,有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嬙相從,則父母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