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0部分

他所有的人物全可愛。彷彿有意其實無意,他要讀者拋下各自的煩惱,走進他理想的世界,一個肝膽相見的真情實意的世界。人世壞嗎?不!還有未被近代文明沾染了的,看,這角落不就是!——這些可愛的人物,各自有一個厚道然而簡單的靈魂,生息在田野晨陽的空氣。他們心口相應,行為思想一致。他們是壯實的,衝動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掙扎而且克服了私慾的情感。對於生活沒有過分的奢望,他們的心力全用在別人身上:成人之美。老船伕為他的孫女,大佬為他的兄弟,然後倒過來看,孫女為她的祖父,兄弟為他的哥哥,無不先有人而後——無己。這些人都有一顆偉大的心。父親聽見兒子死了,居然定下心,捺住自己的痛苦,體貼到別人的不安:“船總順順像知道他的心中不安處,說,’伯伯,一切是天,算了吧。我這裡有大興場送來的好燒酒,你拿一點喝去吧。、一個夥記用竹筒斟上一筒酒,用新桐木葉蒙著筒口,交給了老船伕。”是的,這些人都認命,安於命。翠翠還痴心等著二老回來要她哪,可憐的好孩子!

人性是善的,美的。在小說《邊城》敘事中,故事人物即使在生活極其艱難的情況下也不願改變其善良的本性,在他們身上呈現出了人性在光輝。老船伕擺了一輩子渡船,心甘情願為過往行人服務,邊城人“凡事求個心安理得”,他們看到老船伕辛辛苦苦擺渡卻不收錢,心裡過意不去,“還是有人把錢的”,老船伕也“情不過,也為了心安起見,便把這些錢託人到茶峒去買茶葉和草煙,將茶峒出產的上午草煙,一紮一紮掛在自己腰帶邊,過渡的誰需要這東西必慷慨奉贈”,老船伕忠於職守,把一份平凡的職業經營了一生,他雖不明白“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但依然“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船總雖然富裕,但他是個“大方灑脫的人”,“喜歡交結朋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他是個為富以仁的典型,他“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凡因船隻失事破了產的船家,過路的退伍兵士,遊學文墨士,凡到了這個地方聞名求助的,莫不盡力幫助。一面從水上賺來錢,一面就這樣灑脫散去。這人雖然腳上有點小毛病,還能泅水;走路難得其平,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所以船總成了當地德高望重的中心人物。翠翠清純善良,雖然面板黑黑的,但“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為人天真活潑”,“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翠翠成了中國傳統女性溫柔善良的代表,也是敘述者對女性人格的理想模型;天保與儺送從小艱苦訓練,“學貿易,學應酬,學習到一個新地方去生活,且學習用刀保護身體同名譽”,他們學會了“做人的勇氣與義氣”,二人“皆結實如老虎,卻又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倚勢凌人”,他們二人成了中國青年的理想人格,體現了中國青年的陽剛之美。翠翠的父母為了真愛而自殺;楊馬兵為了真情而孤單一生,後來又成了自己心儀的人的女兒的“唯一靠山唯一信託人”。小說《邊城》敘事中,幾乎每個故事人物都盡善盡美,他們是敘述者的理想人格,即使是妓女,“也永遠那麼渾厚,遇不熟的人做生意時得先交錢,再關門撒野,人既相熟後,錢便在可有可無之間了”,她們雖地位低,但同樣是多情多義。總之,從《邊城》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人性的善良,人性的美與人情的美。這是貫穿文字始終的。

他們的人性為什麼是善的呢?就因為他們的心理與行為符合人道,即仁與義。小說敘事中敘述者講述到:

(1) 這些誠實的勇敢的人,也愛利,也仗義,同一般當地人相似。(《邊城•二》)

(2) 這些人既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德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可信任。(《邊城•二》)

(3) 教育的目的,似乎在使兩個孩子學得做人的勇氣與義氣。凡事求個心安理得。(《邊城•二》)

(4) 這人雖然腳上有點小毛病,還能泅水;走路難得其平,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邊城•二》)

(5) 尤其是婦人感情真摯,痴到無可形容,男子過了約定時間不回來,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邊城•二》)

(6) 一望即知其為人聰明而又富於感情。(《邊城•二》)

(7) 祖父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