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和“玩區”。(3歲)
有一個兩人玩的繩子游戲,互相用手指挑勾圖案,我們都叫不出這個遊戲的名稱。她向媽媽提起來,如此描述遊戲的開頭:“中指緊貼手心繕”
我給她表演,右手假裝捏一根線,牽動左手食指上下動。她馬上說:“我知道了,節奏跟它同時就行了。”“節奏”一詞用得確切。(4歲)
她做手工,產品是紙陀螺,有的旋轉得好,有的旋轉得不好。她解釋說:“轉得不好的,有的是因為壞了,有的是因為品種問題。”她指給我看,那種支點平的就屬於品種問題。(6歲)
她堅持不懈地講究表達的準確和精確,決不肯含糊。
吃藥,她說藥苦。我們說起感冒沖劑,她評論:“感冒沖劑不苦。”然後糾正:“微苦。”再糾正:“比微苦還少一些。”
小燕去幼兒園接她,紅髮現下小雨了,便去迎她們。不一會兒,門鈴響了,我開門,她在媽媽懷裡。我接過來,看她情緒好,便說:“媽媽接你,高興是嗎?”她反駁:“不是接我,是遇到我了。”紅說:“發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告訴爸爸。”她告訴我,在幼兒園門口買的氫氣球飛了。接著她開始想象:氣球到雲那兒去了,要把繩子拴在雲上。我順著她說:“氣球對雲說,是啾啾給你的。”她又反駁:“不是我給她的,是我的手鬆開了。”
早晨,她告訴我,她的眼角老有眼淚,我一摸,果然。我問她,白天有沒有眼淚,她說沒有。我又問,是不是每天早晨都流。她說:“不是,就是現在,不是原來的現在。”清楚地排除了別的解釋。
我向紅轉述她的話,意思是為了讓老師好管理,她在幼兒園裡努力吃飯快一些。她聽見了,說:“今天不是這樣的。”我說:“今天是自己就吃快了,是吧?”她說:“不知不覺的。”(4歲)
有時候,她對語言的認真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我們之間會發生爭論。這種情況較多發生在六歲上小學後。
我說:“明天寶貝要上音樂課。”她反駁:“不是上音樂課,是上鋼琴課。”我說:“鋼琴是音樂的一種。”她說:“鋼琴不是音樂,鋼琴彈出的曲子是音樂。”我問:“鋼琴是什麼?”她答:“鋼琴是樂器。”當然,從我說出“鋼琴是音樂的一種”時起,我已經輸定了。
她比較我們家的兩處住宅,說:一處在郊區,但吵鬧,另一處在市中心,但安靜。我說,可以有四種情況:在郊區而吵鬧;在郊區而安靜;在市區而吵鬧;在市區而安靜。她反駁:“只有兩種情況:吵鬧和安靜。”我說:“加上地點,就有四種情況。”她說:“你說的是地點,不是情況。”媽媽插話:“爸爸的意思是有四種可能性。”她說:“說可能性還差不多。”
真是一個認真的人。我覺得挺好,思維的清晰和嚴密就是在認真中訓練出來的。
啾啾四歲時,有一回,我解釋一個詞,找不到合適的語言,解釋得很不清楚。她聽完後要求說:“說我懂的話,不要說我不懂的話。”
我立刻感到深受教育。
無論一個什麼道理,只要是適合於給孩子講的,就一定要用孩子懂的話說,也一定能用孩子懂的話說。對於大人來說,這同時也是自己把道理真正想明白的過程。如果孩子不懂,往往說明大人自己沒有想明白,或者更糟糕,說明這個道理根本就不適合於給孩子講。
在今天,後面這種情況比比皆是,在幼兒園裡,在小學裡,人們常常對孩子進行道德的、政治的、意識形態的訓話,說一些套話和官話。這種做法,撇開別的壞作用不說,對於孩子的語言發展也是惡劣的干擾,嚴重地敗壞了孩子的語言感覺。幼兒的心智生長和語言學習本來是一個充滿樂趣的自然過程,現在硬是插進了這些抽象、人為、生硬的語彙,它們在孩子的經驗中沒有任何對應物,卻被要求經常和熟練地言說。這就好像在孩子的精神的胃裡投入了一些無法消化的堅硬的石塊,其結果只能是導致精神上包括語言上的食慾不振和消化紊亂。
說孩子懂的話,不要說孩子不懂的話——這是一個基本的要求,也是一個很高的要求。要做到這一點,前提是懂孩子。我常常發現,正是那些不懂孩子的家長和教師總在說著孩子不感興趣因而聽不懂的話。因此,我們可以把這個要求看做一項教育原則,以之來判斷教育內容是否恰當以及教育者素質的高下。
第二卷 天籟 伊甸園裡的文學(2)
孩子是天生的詩人。孩子常常不假思索,口吐妙語,其形象、貼切、新穎,是成人難以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