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3部分

(5)輒(h6折):就,立即。形:疑作“勑(ch0斥)”。下文“周公告小材形,大材略”,遞修本作“小材勑”,可一證。“勑”、“略”對文,可二證。“勑”正寫作“敕”。敕:告誡,詳盡。下文“形武伯而略懿子”又“孔子相示未形悉也”中之“形”,同理疑應作“敕”。

(6)發:揭露。這裡是弄明白,搞清楚的意思。

(7)極:極點,這裡是徹底的意思。

(8)指:通“旨”,意思,含意。分:辨別,分明。這裡是清楚,明白的意思。

【譯文】

一般評論者都說:“孔子門下的學生,七十個弟子的才能,都勝過今天的儒生。”這個說法很荒謬。他們看見孔子當這些人的老師,就認為聖人傳授學說一定要授給有特殊才能的人,所以說這些人與眾不同。其實,古人的才能,跟今人的才能一樣,今天稱為“英傑”的,古人認為是“聖神”,所以說七十弟子是歷代少有的。假使現在有孔子這樣的老師,那麼當代的學者都是顏回、閔損之類人物;假使當時沒有孔子,那麼七十弟子這些人,也跟今天的儒生一樣。拿什麼來證明呢?用他們向孔子學習,不能追根問底這一點就可以證明。聖人的話,不能完全理解;陳述的道理,不能立即領會透徹。不能立即領會透徹。就應該追問下去搞清楚;不能完全理解,就應該提出疑問來徹底弄通它。當年皋陶在舜的面前陳述治國的道理,說得膚淺粗略而不透徹。經過禹的追問和責難,原來膚淺的話又深入了一步,粗略的意思才又更清楚了。大概由於這樣追問和責難,才使皋陶的話因受激發而說得更深刻,被觸動而講得更明白了。

【原文】

28·3孔子笑子游之絃歌(1),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2)。自今案《論語》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絃歌之辭,弟子寡若子游之難,故孔子之言,遂結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難,世之儒生,不能實道是非也。

【註釋】

(1)子游(公元前506年~?):姓言,名偃。春秋時吳國人。孔子學生。擅長文學。曾做過武城的地方長官。提倡以禮樂教化百姓,境內有“絃歌之聲”。孔子笑子游之絃歌:《論語·陽貨》記載,子游在武城做地方長官,孔子到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就譏笑他說:“殺雞何必用牛刀呢?”意思是,治理個小地方,用不著禮樂教化。子游馬上反駁說:“以前我聽老師說過:‘君子學禮樂,就能愛人;小人學習禮樂,就容易使喚。”孔子只好說:“你說的話是對的,我剛才的話,不過是開個玩笑罷了。”

(2)距:通“拒”,抗拒。這裡是不接受,反駁的意思。

【譯文】

孔子譏笑子游彈琴唱歌,子游引用孔子以前說過的話來反駁他。直到現在考察《論語》的原文,孔子的言論中還有很多類似譏笑彈琴唱歌的文句,但他的弟子中卻很少有像子游那樣敢辯駁的,所以孔子的話,始終有些像死結一樣無法解開。由於七十弟子不敢辯駁,現在的儒生,就不能切實講清孔子言論的是非了。

【原文】

28·4凡學問之法,不為無才,難於距師,核道實義,證定是非也。問難之道,非必對聖人及生時也。世之解說說人者(1),非必須聖人教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曉解之問,迢難孔子(2),何傷於義?誠有傳聖業之知(3),伐孔子之說(4),何逆於理?謂問孔子之言(5),難其不解之文,世間弘才大知生,能答問解難之人,必將賢吾世間難問之言是非(6)。

【註釋】

(1)說(shu@稅)人:說服人,教導人。

(2)迢:遞修本作“追”,形近而誤,可從。

(3)知:通“智”。下文“弘才大知”亦同。

(4)伐:這裡作批駁,反駁講。

(5)謂:疑是衍文。“問”與下文“難”對文,可證。

(6)賢:勝過。這裡是肯定,稱讚的意思。世間:根據文意,疑涉上文衍。

【譯文】

凡做學問的方法,不在於有無才能,難就難在敢於反問老師核實道理,確定是非。問難的方法,不一定對面對聖人,趕在他活著的時候。現在解說聖人的道理來教人的人,不一定要聖人教過的話才敢說。如果有不理解的問題,追問責難孔子,對道理有什麼損害呢?果真有傳授聖人學業的才智,反駁孔子的說法,又有什麼不合理呢?追問孔子的言論,反問不理解的詞句,世上如果有才高智深的人出現,而他們又是能回答問題解釋疑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