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7部分

都稱作“至”;春、秋的節氣沒有到白晝最短與最長的時刻,所以稱作“分”。

【原文】

32·4或曰:“夏時陽氣盛,陽氣在南方,故天舉而高;冬時陽氣衰,天抑而下(1)。高則日道多,故日長;下則日道少,故日短也。”日陽氣盛(2),天南方舉而日道長,月亦當復長。案夏日長之時,日出東北,而月出東南;冬日短之時,日出東南,月出東北(3)。如夏時天舉南方,日月當俱出東北;冬時天覆下,日月亦當俱出東南。由此言之,夏時天不舉南方,冬時天不抑下也。然則夏日之長也,其所出之星在北方也(4);冬日之短也,其所出之星在南方也(5)。

【註釋】

(1)抑:向下壓。這裡是降的意思。

(2)根據文意,疑“日”前奪一“夏”字。上文言“夏時陽氣盛,陽氣在南方,故天舉而高”,可證。

(3)根據文氣,疑“月”前脫一“而”字。上文“夏日長之時,日出東北,而月出東南”,以此對文,可證。

(4)星:這裡指東井。

(5)星:這裡指牽牛。

【譯文】

有人說:“夏天的時候陽氣盛,陽氣在南方,所以天就升高了;冬天陽氣衰,天就降低了。天高,那麼太陽經過的路程多,所以白晝長;天低,那麼太陽經過的路程少,所以白晝短。夏天陽氣盛,天的南方升高而太陽經過的路程長,那麼月亮經過的路程也應當長。考察夏天白晝長的時候,太陽是從東北方升起,而月亮是從東南方升起;冬天白晝短的時候,太陽是從東南方出來,而月亮是從東北方出來。按說夏天的時候天從南方升高,太陽和月亮就應當一起從東北方升起;冬天的時候天又降低了,太陽和月亮也應當一起從東南方出來。照這樣說來,夏天的時候天不會從南方升高,冬天的時候天又不會降低。那麼可見,夏天白晝長,是因為太陽出於北方的東井星的緣故;冬天白晝短,是因為太陽出於南方的牽牛星的緣故。

【原文】

32·5問曰:“當夏五月日長之時在東井,東井近極,故日道長。今案察五月之時,日出於寅(1),入於戌(2)。日道長,去人遠,何以得見其出於寅入於戌乎?”日東井之時(3),去人、極近(4)。夫東井近極,若極旋轉,人常見之矣。使東井在極旁側,得無夜常為晝乎!日晝行十六分(5),人常見之,不復出入焉。儒者或曰:“日月有九道(6),故曰日行有近遠,晝夜有長短也。”夫復五月之時,晝十一分,夜五分;六月,晝十分,夜六分;從六月往至十一月,月減一分。此則日行月從一分道也(7),歲日行天十六道也(8),豈徒九道?

【註釋】

(1)寅:我國古代用地支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寅相當於上午三到五點。同時又用地支按順時針方向表示方位,子為正北,午為正南,寅相當於東北。這裡所說的太陽出現的方位與時間,跟寅所表示的相一致。

(2)戌(xū需):表時間相當於下午七到九點,表方位相當於西北。

(3)根據文意,疑“日”下脫一“在”字。上文言“夏時日在東井”,又言“當夏五月日長之時在東井”,可證。

(4)人:指漢朝人。

(5)十六分:王充把一天分為十六等分,規定二月春分,太陽晝夜各行八分,以後每月晝行遞增一分,夜行遞減一分。到五月夏至,太陽晝行十一分,夜行五分。此後,每月晝行減一分,夜行增一分。至八月秋分,又晝夜各行八分。

(6)日月有九道:東漢時,一般認為日行中道,即黃道,而月行九道。所謂九道,就是按黃道的東、南、西、北各為兩道(陰陽五行家稱為青道、赤道、白道、黑道),加上黃道,共九道。立春、春分,月出黃道東青道;立夏、夏至,月出黃道南赤道;立秋、秋分,月出黃道西白道;立冬、冬至,月出黃道北黑道。

(7)一分道:指太陽經過“一分”所走的路程。日行月從一分道:指太陽每月遵循一分道長的路程執行,即冬至後每月遞增一分道,夏至後每月遞減一分道。這是從四季晝夜時刻的變化來推論太陽的執行。

(8)十六道:根據《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日出暘谷,經咸池、扶桑、曲河、曾泉、桑野、衡陽、昆吾、鳥次、悲谷、女紀、淵虞、連石、悲泉、虞淵,至蒙谷定昏,共十六所。王充這裡所說的十六道,正與十六所合。

【譯文】

有人問:“每當夏天農曆五月白晝最長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