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9部分

接受賜給的飲食,不拜就吃,能這樣做嗎?跪拜,是禮義的表現,並非對身體實際上有好處,然而韓非始終不違反它,這是因為人不能廢掉禮義來貪圖對身體的好處。儒生講的是禮義,耕戰講的是飲食。重視耕戰而輕視儒生,是拋棄禮義找飯吃。假使禮義被廢掉,維持統治秩序的禮法就會被破壞,上下關係一片混亂,陰陽二氣也會錯亂,天晴下雨違背時節,五穀沒有收成,於是老百姓餓死,農民無法耕種,士兵也無法打仗。

【原文】

29·3子貢去告朔之餼羊(1),孔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2)。”子貢惡費羊,孔子重廢禮也(3)。故以舊防為無益而去之,必有水災;以舊禮為無補而去之。必有亂患(4)。儒者之在世,禮義之舊防也,有之無益,無之有損。庠序之設(5),自古有之(6)。重本尊始(7),故立官置吏(8)。官不可廢,道不可棄。儒生,道官之吏也,以為無益而廢之,是棄道也。夫道無成效於人,成效者須道而成(9)。然足蹈路而行,所蹈之路,須不蹈者;身須手足而動,待不動者(10)。故事或無益而益者須之,無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戰所須待也,棄而不存,如何也(11)?

【註釋】

(1)去:除掉,去掉。朔:陰曆的每月初一。告朔:周代每年秋冬交替的時候,天子把來年曆書發給諸侯,諸侯把它放在祖廟裡,每月初一要殺只羊親自祭廟,表示每月開始聽政,叫做“告朔”。魯國自文公起,君主已不親自參加“告朔”,而有司仍然每月按時殺活羊供祭廟,子貢主張廢掉這個禮,連羊也不必殺,孔子則不以為然。餼(x@戲):祭廟用的活牲畜。

(2)以上事參見《論語·八佾》。

(3)重:難。這裡是不願意的意思。

(4)參見《大戴禮記·禮察》。

(5)庠(xi2ng祥)序:商代稱地方學校為庠,周代稱地方學校為序。以後用庠序來泛指學校。

(6)參見《孟子·滕文公》。

(7)本:根本。這裡指立國的根本,即禮教。始:開始,這裡指自古以來的做法。

(8)參見《白虎通德論·辟雍》。

(9)須:等待。這裡是依靠的意思。

(10)根據文意,疑“待”上脫“然動者”三字。待:等待,等候。這裡是依靠的意思。

(11)也:根據語氣疑“也”是衍文。後文“謂之非法度之功,如何?”文同,可證。

【譯文】

子貢要取消告朔的活羊,孔子說:“端木賜,你愛那羊,我愛這禮。”

這是說子貢痛恨浪費羊,孔子不願意廢掉禮。原以為舊堤防是沒用的而把它拆掉,肯定要遭水災;認為原有的禮義沒幫助而把它取消,肯定要有災禍。儒者活在世上,就是維護禮義的原有堤防,有他們看來沒有好處,但要沒有他們就會帶來損害。學校的設立,自古就有,由於尊重禮教,所以設定官吏專管教育。官吏不能廢掉,禮義也不能拋棄。儒生是掌管禮義的官吏,認為沒有用處就廢掉他們,這是拋棄了禮義。禮義對於人不產生直接的具體效果,但有具體效果的事情都要依靠禮義來完成。就像腳踩著路行走,踩著的路,要靠沒有被腳踩的地方才能存在;人的身體要靠手腳才能行動,然而行動要靠不動的身軀才能活動。所以一件事或許看來沒有好處而好事卻要靠它,一件事或許看來沒有直接效果而有直接具體效果的事卻要依靠它。儒生,耕戰必須依靠他們,要是拋棄而使他們不存在,那怎麼行呢?

【原文】

29·4韓子非儒,謂之無益有損。蓋謂俗儒無行操,舉措不重禮,以儒名而俗行,以實學而偽說(1),貪官尊榮,故不足貴。失志潔行顯,不徇爵祿(2),去卿相之位若脫躧者(3),居位治職,功雖不立,此禮義為業者也。國之所以存者,禮義也。民無禮義,傾國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禮愛義,率無禮之士,激無義之人,人民為善,愛其主上,此亦有益也。“聞伯夷風者,貪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風者,薄夫敦,鄙夫寬(4)”。此上化也,非人所見。叚於木闔門不出(5),魏文敬之(6),表式其閭(7),秦軍聞之,率不攻魏(8)。使魏無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強國也,兵無不勝。兵加於魏,魏國必破,三軍兵頓(9),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闔門之士,卻強秦之兵,全魏國之境,濟三軍之眾,功莫大焉,賞莫先焉。齊有高節之士,曰狂譎、華士(10)。二人,昆弟也,義不降志,不